兰州大学青年学者论坛聚焦明代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1 作者:谢一丹撰文

 

  10月15—17日,“第五次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暨明代文学与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召开,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二十余位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的十二名博硕士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特邀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左东岭、北京大学教授廖可斌、复旦大学教授陈广宏、郑利华、浙江大学教授周明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德建进行会议评议和总结。

 

  开幕式由兰州大学魏宏远教授主持。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教授致开幕辞。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四个议题展开:明代传统诗、文、词诸文类研究,明清诗、文选本研究,明代文学演进的学术史思考,个案与明代文学研究。

 

  围绕“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专题,叶晔、侯荣川、魏宏远等学者作了发言。浙江大学叶晔教授以李开先文集中二十余篇文传为研究对象,关注传记史料来源的层级性、李开先本人对当代文学史的介入方式和对俗文学的接受。温州大学侯荣川教授借助汤显祖所撰《澄源龙公墓志铭》等明代传记文本对同一事件的差异化书写,突出明代传记存在“信史”与“情文”两个面向。兰州大学教授魏宏远分析了志传、诗传、史传、像传等出自王世贞之手的众多文本对严嵩形象建构的历史影响。除传记外,武汉大学余来明教授通过解读明初诗歌本身而非依据明清已降的诗学批评观,重新建构明初诗歌的样貌。清华大学李成晴讲师考察了宋明间词牌与词题在文本形态上的历时性演变。

 

  南京师范大学邓晓东教授以《鼓吹新编》这部清初诗歌选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版本源流、避讳现象、作者身份、诗歌内容。华侨大学苗民副教授关注到明代中后期部分选家刻意剥夺四六文的实用性特征,以凸显其娱情功能这一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昕副研究员认为明代复古诗学“诗必汉魏盛唐”的真精神须追溯至《诗经》,李梦阳与何景明的分歧在于前者根源于《诗经》的托物比兴传统,后者立足于《周易》形成辞意关系传统,复古诗学延续着这两条主线发展,至明末赵宧光方合二为一,重归于《诗经》传统。中国人民大学徐楠副教授揭示出王夫之在诗学思想上仍然沿袭复古派的思路,并未形成成熟的清代诗学气质。

 

  陕西师范大学师海军副教授分析了康海的道教信仰与其文学创作、文学思想、文坛地位之间的关系。西北大学杨遇青副教授通过考察李梦阳广信勘狱事件,揭示出正德年间的政治生态与文学演进理路。首都师范大学刘尊副教授举从“大礼议”切入,探求该事件对嘉靖朝士人心态和嘉靖诗坛的影响。

 

  本次会议首次设立了研究生论坛,收到博硕士论文十二篇,兰州大学博士生谢一丹和徐佳慧关注到群体文人传《明史•文苑传》和个体文人李梦阳传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李璨的论文讨论了台阁诗歌中“云”和“露”这两种意向语言。 

 

  与会学者对此次会议发言进行了点评。左东岭教授表示,此次会议的部分论文采取还原式研究,力图恢复明代文学的实在场景;不少论文呈现出文史交叉的特点,凸显出文学研究对历史的补充。廖可斌教授指出,文学研究应回归心灵史和生活史,传记文学也需放置在实在的生活场景中加以考察。陈广宏教授认为论坛兼顾方法论的意义和元问题的思考。郑利华教授指出学术研究需注重合理性和逻辑性。周明初教授认为本次会议承继了青年学者论坛的纯粹精神。张德建教授勉励青年学者关注重大问题,在文献挖掘中寻找新视角。

 

 

  与会者认为,本次论坛论坛聚焦于传记这一文类,旨在探讨古典传记研究的中国方案,建构新时代传记批评模式,又兼及明代文学名家、文学流派、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演变研究等议题,在研究视野、领域、思路、方法等方面皆有拓展,对推进明代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