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召开 “RCEP背景下的东亚地区合作发展新态势”学术研讨会
10月22日至23日,由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举办的“RCEP背景下的东亚地区合作发展新态势”学术研讨会在青岛海泉湾酒店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等近50位高校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研讨。本次会议是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也是教育部委托山东大学亚太所专项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会开幕式由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杨鲁慧教授主持。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执行主任温冰,青岛校区党工委副书记郭邦礼,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盖玉强分别致辞。杨鲁慧所长在开幕式中对与会领导和嘉宾及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对本次亚太所研讨会的主题选择初衷和研究意义做了阐释。温冰主任在致辞中对山东大学在培育和扶植国别区域研究中心的发展过程中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凸显了山东大学培育支持国别区域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并且对近年来山东大学国别区域研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郭邦礼书记和盖玉强书记分别代表山东大学和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近年来山东大学和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发展概况及专业特色,期待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利用这次机会广泛交流、相互借鉴,为推动东亚命运共同体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杨鲁慧主持了上午的大会主旨报告。中国常驻联合国前大使、外交部前新闻发言人沈国放大使作了题为“当前国际形势特点与浅析”的大会主旨报告。他概括性凝练了当今国际形势大变革大调整大动荡的特点,并且从五个维度分析论述了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多元化进程加速发展。一是美元霸权面临前所未有的负面挑战;二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力都在上升;三是欧盟存在经济下滑,社会矛盾激化,执政党地位脆弱三大问题;四是新冠疫情从多方面冲击着国际关系构建和国际秩序走向;五是中美关系继续是世界上最重要而且复杂的双边关系,它的演变也同样冲击着国际形势的走向。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外交学院前院长秦亚青教授以“全球社会变迁:基于中美关系视角的解释”为题,从关系理论为基点进一步深入阐释了国际社会、世界社会、地球社会的三种概念,他指出,当前人类世界是这种三种社会的叠加形态,并且构成权力关系、共生关系、利益关系三者的有机统一。其社会内在关系和相互关系的协调成为当今全球性重大问题,直接关涉到人类的命运和东亚地区合作发展问题。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前副所长陶文钊研究员以“中美关系的第三次重建”为题,通过对中美关系历史与现实的梳理,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刻分析。他认为,在中美关系中重要的是强调合作、聚焦合作、扩大合作,而不是以竞争和实力来定义两国关系性质。第三次中美关系的重建依然任重道远。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以“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传播”为题,与专家学者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同于历史上的帝国体系或霸权体系,而是基于利益与责任的驱动。吸纳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与经验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将为新时代的全球治理带来中国方案。
23日下午亚太发展论坛下设两个分会场四个研讨议题,分别由亚太所四个研究中心主任赵玙佳博士、李昕蕾教授、刘琳副教授、钟诚副教授主持。第一分会场聚焦主题为“RCEP与东亚一体化新发展”,第二分会场聚焦主题为“RCEP与东亚社会人文共同体构建新趋势”。在会议的学术研讨中,专家学者以文会友,切思励学。与会专家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知识体系聚焦“RCEP背景下的东亚地区合作发展新态势”这一深具时代特点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专家学者在交流研讨过程中,紧密结合RCEP对东亚合作的影响及推进为国际背景,分别探讨了朝鲜半岛局势、中日韩经贸合作、美国印太战略调整、数据跨境流动、东亚碳中和合作、人民币国际化及东亚人文共同体构建等重要学术议题。并且围绕RCEP与东亚地区安全合作、经贸金融合作、气候生态合作、社会文化力量的挖掘与传承以及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领域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各位评论人就主题发言人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剖析和评论,使研讨会成为思想交锋的前沿、观点碰撞的场所、学术交流的平台。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嘉宾和专家学者们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观点碰撞,讨论深入。新颖的学术见解,展示了学者们的前沿学术思考,极具思想性和启发性。亚太所的本次研讨会为参会专家学者展示研究成果、交流思想、凝聚智慧、探讨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也为中青年学者创设了一次分享学术、激荡智慧、拓宽视野、助力发展的良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