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社科院积极探寻理论创新新模式
12月23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研讨会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的领导和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参加了会议。
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郝宪印在致辞中提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发展逻辑,蕴含着与时俱进地探索中国道路而积累起来的重要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的独特内涵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富有创新性的道路,改变了长期以来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占主导地位并垄断话语权的格局,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现代化新路。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在开幕式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传统的西化的固有思维: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标识了现代化的新内涵,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固有逻辑;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重构了现代化的架构特征,消解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了现代化的发展范式,揭示了西方现代化的自利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承担起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责任,应具备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能力,学习研究“比较史”的学术能力和讲清讲准中国故事的思辨能力。
在主旨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分析到,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去定义共同富裕,走出一条能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发展路径;要从中国的特殊语境中,把平等和公平两个词汇划分清楚,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增长;坚持要素市场化的方向;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参与;坚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定位共同富裕之路;坚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实情,把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山东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省委讲师团团长殷玉平在致辞中指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说明。第一个关键词是“中国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中华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第二个关键词是“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第三个关键词是“创新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
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袁红英在发言中首先提出,可以借鉴经济学家的测算方法科学拟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然后,考虑到新增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迁移、农村现代化建设等等综合需求因素,得出山东合宜的GDP增速应该定在6.3%,按照这个增速2035年人均GDP接近2.5万美元;最后,通过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走在全国的前列。实现现代化目标,面临着四个关键性任务:双碳的约束,要保证经济纵向的提升,提升能源效率;作为工业大省,必须保障产业效率外溢、推进制度高端化;转型阶段加创新投入是关键;保障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是关键。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发挥好碳市场容量大的优势、区位优势、数字工业基础优势和人口优势。
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教授韩庆祥运用“大历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深刻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的有关内容。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炳林从新内涵、新发展、新内容、新高度等四个方面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翼立足中国实际,分享了对中国现代化的中长期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性的判断。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雪松结合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详细剖析了促进共同富裕所面临的形势背景及应对措施。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院长、教授方雷从政治学角度的基本观点出发,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义。山东省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二级教授杨珍基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深刻解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华臣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如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山东社科院不断修炼内功,积极加强理论探索,新成果、新著作不断涌现。早在去年院里就积极筹划为建党百年献礼,历经一年时间的研究和撰写,今年十月,由山东社会科学院郝宪印书记、袁红英院长担任总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山东实践研究丛书”付梓面世。丛书共包括7本学术专著:《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山东实践研究·总论篇》《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山东实践研究·经济篇》《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山东实践研究·政治篇》《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山东实践研究·文化篇》《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山东实践研究·社会篇》《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山东实践研究·生态篇》《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山东实践研究·党建篇》。
丛书紧扣时代脉搏,聚焦重大实践,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给人以鼓舞和启迪。丛书资料翔实,数据可信,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为各界人士了解和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提供参考。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胡长青在12月23日举办的该丛书发布会上指出,山东社会科学院作为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高端学术殿堂,始终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与实践同发展,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扎实开展社科研究工作,优秀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充分发挥了社科院思想引领、舆论先导、理论创新和智力支撑作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很多好书都和山东社科院密切相关,“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山东实践研究丛书”便是其中之一。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山东社科院的合作,共同推出更多具有理论深度和山东特色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