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之路:中太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 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高端对话会在聊城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2-05-06 作者: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张勇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丽萍

 

  4月28日,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高端对话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和聊城市以线上形式举行。高端对话会的主题为“绿色发展:中太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启用后举行的首届高端对话会。高端对话会开幕式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省长周乃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东奇,外交部副部长谢峰,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邱启文,以及基里巴斯基础设施和可持续能源部长威利·托卡塔阿克、萨摩亚驻华大使特里·托欧玛塔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后,高端对话会在聊城大学继续举行。中共山东省委外事办公室主任蔡先金,聊城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代市长张百顺,聊城大学校长、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岛国研究分会会长王昭风与会并致辞。高端对话会分专家报告与专家对话两个阶段,由聊城大学副校长、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主任赵长林教授与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主任、气变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德正教授分别主持。

 

 

  在专家报告阶段,中国科学院曹军骥研究员指出,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今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问题不仅表现在气温上升,还对全球产生系统性影响,他还举例说明气候变化对中国、太平洋岛国产生了严重危害,并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六点建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周波涛教授则聚焦于全球变暖下极端气候与海平面变化风险。他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温度、强降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和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是导致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中国科学院沈镭研究员在分析太平洋诸岛国国情后指出,太平洋诸岛国经济基础薄弱,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差。由此,他提出提升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路径,并认为应从岛国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岛国实施援助。山东省科学院许崇庆研究员围绕山东省如何在双碳目标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这一问题,通过分析山东省双碳工作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全面阐述了山东省双碳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汤加前驻华大使西亚梅利耶·拉图讲述了气候变化给岛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近年来对岛国的援助,最后他提出目前太平洋岛国迫切需要经济转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萨摩亚国立大学图伊菲萨·帕迪拉·阿莫萨博士将其报告聚焦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海洋酸化问题,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萨摩亚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专家对话阶段,清华大学梅雪芹教授首先向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表示祝贺,认为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的启用标志着岛国中心历经十年建设再上新台阶。她从环境史视角阐述了气变中心成立给聊城大学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带来的发展契机,即突破传统的世界史研究范式,向新史学转型,从研究政治史和殖民史等转向研究环境史,并就如何从环境史视角研究太平洋岛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山大学费晟教授指出,太平洋岛民正在承担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由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发达国家有责任与义务与他们一同应对气候变化。在充分尊重太平洋岛民在适应环境变化中积累的知识基础上,世界各国应加大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提升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无独有偶,《斐济日报》总编辑杨鸿濂博士同样提出,目前太平洋地区应通过传统治理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模式去解决气候问题。聊城大学于镭教授从国际关系视角指出,气候变化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由于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最大受益者,他们自然应当承担最重要的责任。因此,区别化的责任分担是完全符合当今国际政治现状与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华东师范大学陈晓晨研究员认为,气候的严重程度、地区权力结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与捐助者和被捐助者之间的立场关系是太平洋气候治理的特殊背景,因此太平洋岛国应建立蓝色太平洋。聊城大学梁甲瑞博士从目前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出发,提出中国应通过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合作保障等方式与太平洋岛国进行蓝碳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