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繁荣高端论坛”暨“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中国文化分论坛”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威海)举行

发布时间:2022-08-25 作者:本报记者 邢霞

  8月21日,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繁荣高端论坛”暨“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中国文化分论坛”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举行。来自多个高校和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会研讨。

 

 

  中国社科院原院长、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世界文化论坛名誉主席王伟光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要求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引导我们在时代变化中把握历史主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推进社会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和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美好生活提供精神支持,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重要使命。中国社科院大学首席教授程恩富12个方面对文明进步与文明的先进性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在判断一个总体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否进步了,文化也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维度。对于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中华文化在当代进步的重要体现,也中华文明在当代进步的重要体现。此外,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真正形成与践行,也是人类文明在新时代进步的重要表现。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建设文明共五大领域文明之外,还应该确立经济文明、对外交往文明、军事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相对最先进的。我们不仅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律,还要有文明自信、文明自觉、文明自律。

 

  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世界文化激荡中的中华民族”为题作了大会报告。他提出,中华民族要以积极的姿态和负责任的态度、建设性的行为和方式,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奉献智慧,以己所能去树立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方向,尽己所力为世界文化激荡增添正能量。中国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的报告是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建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新形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蕴含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途与正道”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紧紧连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国的奋斗目标,又紧紧连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强国复兴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在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的报告中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是真正的人间正道。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会会长党圣元党圣元指出,在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语境中,现实主义文论呈现出新态势、面临着新挑战,以文艺多样化规律推动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引领新时代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持续建构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新时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之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围绕“民生与中国式现代化”,希望在经济增长同时促进收入分配秩序的构建和优化,未来的民生领域是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和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在题为“世纪疫情与资本主义文明的走向”的报告中指出,在疫情之下,无论是西方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的一些变化都是表象,其深层根源还是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无论瘟疫还是自然灾害可以说已经转变成了一种人祸。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传利围绕思想材料和思想体系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双创”进行了解读、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凤才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确立,有赖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周向军详细介绍解读了“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内在逻辑”。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郝书翠教授认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标志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不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有着对人类文明的深沉关切。青岛大学二级教授谭泓谭泓从中国特色劳动伦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新时代它具体表达为国家责任伦理“共享发展、公平正义、敬德爱民”、企业经营伦理“创造财富、造福社会、报效国家”与劳动职业伦理“勤劳敬业、进取创新、全面发展”的三者一致。

 

  分组研讨环节,50余名专家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精神价值”等内容为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研究内容贯穿古今中外 ,涵盖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研究领域。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文新教授闭幕时总结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重大理论命题,更是长期实践课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发掘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契合与融通之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引导我们在时代变化中把握历史主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将大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40多家单位、60余名学者的论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位专家学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学习与探索》《探索》《山东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中国文化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个期刊的代表出席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