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举行二十大精神学习交流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
上海大学党委高度重视,组织党员干部师生第一时间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16日,校领导班子成员集中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18日集体晨读专题研讨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校党员师生、干部群众线上线下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第一时间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纷纷表示,党的二十大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道路上如何奋斗指明了方向,学校上下掀起持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科研管理部人文社科处于10月20日组织召开二十大精神学习交流会议,邀请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学术积累深厚、熟悉中央文件的专家学者对二十大报告进行解读和阐释,凝练、培育二十大相关研究选题,引导文科学者将政策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
科研管理部副部长、人文社科处处长曾军对本次交流会的主题和目的进行了介绍。文科处自7月以来,积极围绕党的二十大会议进行布局、谋划,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设立了一批预研项目,并邀请校内不同学科的知名学者组成专家团,为后续研究出谋划策。文学院教授江时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于晓宇,管理学院教授熊励,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聂永有,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周宇豪,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唐青叶,外国语学院教授林元彪,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智库管理办公室主任、管理学院教授汪建出席会议。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金桥主持会议。
江时学教授从时代主题、多边主义、中国的外交布局、四个赤字、中国共产党的党际关系、中国坚持的九个“反对”、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俄乌冲突、一带一路等十个方面,介绍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与对外关系有关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他认为,二十大报告中的许多新的提法需要我们逐字解读、吃透精神、掌握内涵,为今后申报各类项目做准备。他建议,有必要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加大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中的综合问题以及“区域国别学”和“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建设。
熊励教授结合自身申报阐释党的理论重大项目的经验,对二十大报告的成文逻辑和新提法进行细致解读,她认为,要依据报告中清晰明了的理论概念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明确理论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落在实处,不能脱离人民。她着重分析报告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分,在构建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如何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破除行政性垄断,可作为课题研究的支撑脉络;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作为增长引擎,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可结合上海网格化精细管理的先进经验,推进基层治理平台的信息化建设。
聂永有教授介绍了二十大报告中值得关注的五个问题,分别是中国式现代化,我国203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强化国家安全新体系等。他认为,这五方面内容作为指导思想引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具备中国特色,可以在对二十大报告精准解读和高度凝练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延伸研究,作为重大课题申报的预研内容。
于晓宇教授就实体经济、双循环、制度性开放三个关键词及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两个高频词发表看法。他认为,实体经济尽管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数智化水平弱、资源效率低等短板;以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五个强国”更多针对要素之间的配置、流动和效能提升,“数字中国”更加强调虚实融合,避免“脱实”倾向;对于双循环,研究人员应更加关注当前中国企业和组织如何能够充分利用并发挥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激活内在潜力,同时要有机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融入国际循环,构建发展新格局;制度性开放意味我国从奔跑、并跑发展到领跑,在国际贸易、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标准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周宇豪教授着重分析了几大热门的选题研究方向:如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如何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方面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中国式现代化而非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表述差异及其内涵,新时代党的组织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自我革命作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等。他强调从多维度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以及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实现路径。
唐青叶教授分享了对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所作的计量分析数据以及出现的高频词、关键词的差异,分析得出话语体系的变化。面对当前国际社会容易忽视中国理论的问题,在进行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时,要强调以中国话语、中国逻辑来讲好中国故事,如解释“共同富裕”这一术语,可以参照其内涵演进的脉络,融入二十大报告中的新概念、新表述,结合国外反馈,开展关键术语的翻译和传播工作。同时,充分挖掘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通过媒体传播的契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林元彪教授从传统文化角度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勤俭节约精神首次写入党的报告中为切入点,他认为,可以从政治话语的层面,深入挖掘如何在以德治国中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在研究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整理传统经典话语体系,与习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表述进行对照,进一步研究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汪建教授通过横纵向的对比,阐释“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概念。从纵向看,二十大报告前后关联可以解读出“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内涵及落实措施,包括质量强国与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联。从横向看,我国制造强国政策与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对比发现出两国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就业及弹性供应链等方面异同,并预测未来中国在高端智能制造等领域可能与其他国家形成直接竞争,在中端制造领域将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威胁,在低端制造面临多个国家的成本竞争压力。如何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