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世界国别与区域史”研讨会暨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开幕

发布时间:2023-02-09 作者:德州学院

  2月7日,由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德州市委统战部、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德州学院东盟研究中心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世界国别与区域史”研讨会暨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在山东省德州市开幕。来自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世界国别与区域史”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会长、聊城大学教授陈德正,德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亚力坤·亚合甫,德州学院校长赵长林、副校长李永平等出席了开幕式。赵长林首先代表德州学院致辞并介绍了学校当前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本次年会旨在共同探讨世界史基础学科与区域国别学交叉新兴学科共同繁荣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共同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世界史和区域国别学双学科优势,齐心合力落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共同建筑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而共同努力。他还指出,作为本次年会承办方之一的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最年轻的学院,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院之一,东盟研究中心为山东省首批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建设单位及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

 

  随后亚力坤·亚合甫对会议宗旨进行了强调。他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需要根植中华大地,但也应需具备更大的世界视野。希望能同与会专家学者一起,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努力构建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的学术共同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世界国别与区域史、世界史研究,为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陈德正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山东省世界史学科取得长足进步,各高校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受国别区域研究热潮的鼓舞,山东省世界史学科国别区域研究更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青年学者成长迅速,但目前对世界历史与现实的了解都还远远不够。他指出,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区域,目前学术范畴能够提供的完整深入、准确可靠的研究资料还很少,因此如何平衡现有研究资源,集中精力去深化对欧美国家的研究,弥补国别区域研究的空白,将是未来山东世界史学界持续努力的方向。

 

  主题报告阶段,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以“区域国别学”入选2022年度十大学术热点为引言,结合自身经历,系统梳理了区域国别学从概念到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过程,并从学科内容设置、学科特点、学科特点等角度对区域国别学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各高校在注重本校研究领域的同时,加强校际合作。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沐涛教授立足非洲史研究,从非洲史的整体研究、文化研究、现代化研究等角度,谈出了世界史与区域国别史的新未来。江苏省世界史学会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刘成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和平建设”,他首先介绍了人类交往中的模型,紧接着从“两种和平观”、“两种视角”、“两种认识”、“两种趋势”等7个纬度介绍了新时代下的和平。通往和平的道路是从理解走向联结的道路,当下和平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山东大学顾銮斋教授聚焦英国中世纪的“poll tax”制度,就其在中英文中的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将其等同于中国的“人头税”是不合适的,在没有合适对应词的情况下,将其译为“普尔税”是可取的,三次普尔税的征收是合法的、合理的,且是先进的。云南大学朱军教授在关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问题上,从民族团结话语、民族建构话语、共同体建设话语3个角度进行了解答。并指出,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式。

 

  闭幕式由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乃龙主持,分别听取了下午四个小组的分组讨论汇报。会议在“有序、安全、和谐、民主、质量、圆满”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