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在济南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3-04-24 作者:本报记者 邢 瑕

  2023年4月21-23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儒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十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山东济南召开。开幕式上,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中华易经学会荣誉理事长邵崇龄,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兼儒学研究中心主任杨自平,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李尚信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文智主持。

 

 

  邢占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早在1993年,为了推动两岸易学的交流与发展,山大易学中心在刘大钧教授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在济南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如今,这一研讨会已成为了一项历时三十年的品牌学术会议,两岸所有易学研究者几乎都参与其中,在社会各界也有较大反响。本届研讨会以“易道生生,大道和合”为主题,与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主张相契合,希冀将“生生之谓易”等传统易学命题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生生”哲学提举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和文明互鉴的哲学主题,将“和合”智慧阐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邵崇龄先生和杨自平教授都深情回顾了其与刘大钧教授初识的印象和两人携手共办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的三十年历程。邵崇龄热情洋溢地说道,三十载中不论是参与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的学者还是参与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的青年才俊们都已然是两岸易学界的圣哲,更是引领风骚的一代飞龙。他还称赞道,刘大钧先生境界广阔玄深,深耕了这一片易学园地,且不把其所建立的园地视为禁地,反而愿与他人共享,故使两岸易学活动能成其大,成其久,历久而弥新。在致辞最后,邵崇龄先生代表《周易》研讨会的众位共同发起人向刘大钧先生致上“至尊无上”的宝鼎,上题“穷神知化”,以彰显其对易学界的贡献。宝鼎由刘大钧先生哲嗣、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刘震教授代为接受。

 

  李尚信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主办单位对参会的嘉宾、专家、学者和媒体们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在回顾了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的创办历程后,他提议全场以热烈的掌声,对参与海峡两岸《周易》研讨会和海峡两岸青年论文发表会创办的刘大钧先生、邵崇龄先生,后来加入的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原理事长倪淑娟女士和已故的武汉大学萧汉明教授,以及一直协助刘大钧先生的山东大学林忠军教授、王新春教授致以敬意。他还谈到,按照易学的观念,人生在世的作用与价值在于参赞天地之化育,也就是参与宇宙生命的化育,成就生命及其意义,这样的观念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此外,开展海峡两岸的易学交流还有另一层更直接的意义,就是易学作为两岸文化之根、文化之源,需要我们共同去呵护、去浇灌。他还提及本届会议专门设立青年易学专场的安排有助于保持青年易学会培养、提携青年易学人才成长的特色。

 

  本届会议以“易道生生,大道和合”为主题,展现了易学在新时代所具有的本真风貌与当代价值,概括和容纳了两岸学界同仁在易学领域的丰硕成果自公布投稿邀请以来,两岸易学研究者广泛积极参与,总共收录了158篇参会论文,涵盖了易学传统研究的方方面面,并延伸到了广义的文化研究跨界领域,体现了这门学科“易道周普,无所不包”的海纳百川气质。具体而言,本次会议研讨内容一方面立足于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精髓,在早期易学及简帛文献、《周易》经传、易学史等易学传统研究领域进行深耕,围绕着众多经典命题展开了根基扎实且卓有新意的论证,为作为中华文明源头代表、肩负中国特色哲学与文化发展使命的传统易学学科提供了更多的历史资料和考据内容;另一方面面向新的时代需求,积极开展文明互鉴,对易学学科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回应中国哲学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此外,会议研讨还涉及包括道教、古典文学、文献学、天文学、古代科学等在内的诸多文史哲领域,进一步拓展了易学的学科边界。

 

  本届研讨会除了常规的小组讨论,还在开幕式前一晚特别设置了青年易学专场,为来自两岸的众位青年硕博研究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大会对学术新生力量的重视,也充分体现了易道生生不已之义。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台湾中央大学、辅仁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山东大学等数十所两岸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两百名学者参与了本届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