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智能媒体传播高峰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
9月16日,2023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国智能媒体传播高峰论坛在沪举办。论坛发布了《智能时代中国传媒经济创新发展的五点共识》和《2022全球/中国人工智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本次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大学全球人工智能媒体传播研究院、上海大学传媒经济研究中心承办,智谱AI、数传集团、欢网、奥致奥科技集团特邀协办。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主流媒体等70多家单位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大家围绕智能传播和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趋势等问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和深入探讨。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她指出,面对当下“变化”与“挑战”并存的传媒产业格局,如何在智能技术背景下保持我国传媒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海大学于2021年确立了“五五战略”布局,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管理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新闻传播学科作为学校优势学科之一,顺应我国传媒产业的新变化和新布局,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聚焦智能传播、传媒经济,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业界优质资源,成为上海大学新文科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喻国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我们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转型变化的关键时期,元宇宙为我们描述了数字文明时代的总体景观,数字文明整体推进的序幕正式拉开,人类社会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整个社会的运营状态、主体构造、基础逻辑、原点迁移日益成为传播学建设与实践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抓住传媒经济、传媒产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深入探讨研究,为时代进步和学科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德中友协主席、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托马斯·海贝勒教授自1977年来华工作,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给传媒业带来了崭新的内容生产逻辑、受众接触方案,以及前所未有的盈利模式,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并在伦理方面给传媒产业带来了挑战。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指出,“智能”是媒介内容生产的直接动力,也是催生传媒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重要机遇,“智能”二字已经镌刻在传媒产业的基因里。
智能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和创新进入快车道。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贯重视与学界、业界的密切联系和精诚合作。论坛上,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赵为学副院长分别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现代出版》执行主编张国涛研究员,邮储银行上海分行网络金融部李鸣迪总经理,苏州盈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王洪志董事长,代表各方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相关合作将助力学院推动“智能传播”学术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
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荣誉理事长、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信训教授在论坛上发布了《智能时代中国传媒经济创新发展的五点共识》,并倡议学界和业界共同探索智能传播时代媒介产业的良性发展路径。共识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第一,智能时代,媒体竞争越发激烈,应当强化用户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用户权利作为媒体发展的基础,以用户参与和用户体验作为媒体发展的关键,以用户价值作为媒体发展的核心。第二,主流媒体应当以全球视野、中国问题为基点,秉持“新发展理念”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以技术创新驱动媒体转型和深度融合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主流媒体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传媒经济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三,商业媒体及平台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传播真相和负责任的信息,保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促进社会包容、平等和多元化发展,避免算法歧视和算法偏见。规范数字劳动市场,建立完善的数字劳动法律法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第四,探索构建学界业界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从战略高度构建各方共建共创共享的高端智库,探讨传媒产业发展的挑战与进路,将中国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中国传媒经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紧密结合。第五,面对“人工智能原生代”,包括智能辅助人、生理增强人等数字化人类带来的新挑战,人类必须保证自身在传媒生态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人类理性为中心,维护人类尊严和自主性。
论坛上,严三九教授发布了《2022全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研究报告》,并从战略、技术、产业、业务、伦理等角度全面分析、梳理了国内外智能媒体领域最新应用成果和产业政策。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自承办智能媒体传播论坛以来,每年都会发布最新的全球和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观察及研究报告。该报告为智能媒体行业研判最新发展动向提供指引,并成为国内外智能传播研究的重要参考和亮点之作。(社科报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