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山东省青年史学家论坛在聊城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23-11-07 作者:赵笑彤 邢 瑕

  11月4日至5日,“变动格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第四届山东青年史学家论坛”在聊城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省历史学会和聊城大学主办,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院承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和山东省内兄弟院校的近百位青年学者参加论坛。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校长王昭风、副书记房增福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山东省历史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赵兴胜教授主持。首先聊城大学校长王昭风介绍了学校的情况,然后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和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唐洲雁都表达了对青年学者的殷殷期盼。

 

  大会分为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两个环节。主题报告环节,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世界史学科召集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作了“关于历史学者的知识结构”的主题报告。他引用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的“史家三才”论,希望史学家在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史才、史学、史识”的基础上,培养“史德”。只有才(文)学(史)识(哲)的综合知识结构加上秉笔直书的修史之德,才能构成史学家的完整修养和有意义的存在方式。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邢来顺教授认为19世纪德国地区史的书写功能发生了转向,即在新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框架之下,地区史要呈现一种“独特的地区性”。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海外中共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晓林教授分享了“海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师范大学郭华教授考察了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的法律习俗问题。

 

  主题发言第二环节,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曲阜师范大学吴佩林教授认为研究孔府有一个庞大的文献系统,孔府是一个承载符号,它是理解中国两千年来治统与道统、族权与政权、中央方关系的一把钥匙。孔氏家族群体是儒家文化的“人”的符号建构,孔府建筑、档案文献、家谱碑刻、珍贵文物等是儒家的“物”的符号析解,孔府祭礼、食礼等是儒家“礼”的直接体现。孔府的典型性和文献的丰富多采,决定了孔府研究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广阔和深入的领域。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杜立晖教授认为,学术研究对于青年史学家而言,既是重要的工作,也应该是人生追求和生活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实现人生价值,并为国家战略做出积极贡献。聊城大学特聘教授李先明指出,虽然“无阐释不历史”,但是要用微观宏观相结合、多种史料比勘互证、兼采中西史学理论与方法、坚持历史标准与学理、道德标准相统一的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避免过度阐释。

 

  分组讨论环节分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组以及研究生论坛等共计四个分会场,研讨内容涵盖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领域,研究议题及研究角度新颖多样,与会学者围绕“变动格局下的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结合各自研究中的问题、史料与方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分组讨论环节过后,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学科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李帆教授为与会学者作了“‘复线历史’的书写可能——从清季历史教科书谈起”的主题报告。

 

  大会闭幕式由山东省历史学会秘书长、山东大学代国玺教授主持,山东历史学会会长赵兴胜教授发言,他表示中青年学者是历史研究的骨干力量,此次论坛为青年学者搭建了高级别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山东省青年史学工作者的成长和山东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赵少峰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