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举办学术成果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3-11-07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近期,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培优培育系列丛书”中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开端——从文本到现实》(潘乐、谢晓川、冯莉 著)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研究》(陈祥勤、马丽雅、来庆立、陈兰馨 著)学术专著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为了更好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影响,鼓励青年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成果发布会邀请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以及来自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社会科学报等众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参会。

 

 

  作者潘乐和谢晓川就《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开端——从文本到现实》一书的写作思路和内容做了介绍。全书以前言“一切从资本主义谈起”为引领,共分五个章节,包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转向的思想动因和历史境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前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起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抽象-具体’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转向的历史影响”,全书对影响和决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转向的现实问题及其思想驱动进行了相应的文本分析和历史追问,并与由此带来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形成了现实观照,富有成效地展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从“财富形成的秘密”到“财富带来的困境”的历史转向的思想动因、方法论变革及其影响。潘乐重点介绍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变革部分,谢晓川则重点从文本出发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转向的原因做了相应介绍。

 

  作者陈祥勤和马丽雅则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研究》一书的写作初衷和内容做了介绍。全书共分四个篇章,以“中国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奠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制度奠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开辟”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造性拓展”为重点,总体性地回顾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生成逻辑。陈祥勤着重就全书的框架和逻辑思路进行了解释,认为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开辟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马丽雅则从国外学者如何看待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相应介绍。

 

  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鲁品越对两本书的顺利出版表示祝贺,同时指出,学术应首先着眼于现实问题,为社会发展服务,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变化正是体现了这一点,马克思也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的问题的。由此,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成逻辑的分析也要依赖于对“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逻辑的深刻把握。

 

  上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黄力之认为,此次出版的两本书的选题很有意义,对文本的理解是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变化的重要抓手,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的分析对于把握市场经济、所有制等问题非常重要,也对比较和分析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这个视角上,两本书的选题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就更多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所需的“有组织科研”和“系列成果形式”出发,认为两本专著的出版正是体现了马学科培优培育计划的初衷。马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强调文本功夫,另一方面强调田野能力,深挖思想资源,进行有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正是马学科未来发展所急需的。因此,无论是文本带来的思想史解读还是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话语范式变化都有助于马学科的健康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也肯定了两本著作出版的重要价值,同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在当前的意识形态冲突当中开辟了一条通过学术话语进行对话的道路,而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对把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最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凯锋研究员就该丛书系列的设计初衷和写作目的做了回应,同时也感谢各位专家和媒体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