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需多措并举

发布时间:2023-05-04 作者: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尹艳林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
  日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举办了主题为“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学术研讨会,围绕我国人口负增长的经济影响、对策建议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探讨。

 

  【编者按】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人口的负增长时代已经来临。国务院总理李强指出,中国“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交汇,引发人口全要素与经济社会变革交织联动,需要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需多措并举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尹艳林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2022年末我国人口141175万人,相较上年末减少了85万人,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总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表明我国人口总量达峰。一般而言,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方面。短期内可以假定全要素生产率不变,那么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数量和资本的投入,所以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将产生直接影响,包括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将更多依赖投资,经济转型的任务更加紧迫,人口老龄化影响加深,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压力增加,等等。

 

  除上述影响之外,人口负增长也带来一些积极影响。首先,资源环境压力相对减轻,人口素质提升步伐将加快。其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均水平会更快地提高,比如人均GDP等指标。第三,老年经济、“银发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85万的人口负增长规模相对较小,比例较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是对于人口负增长的趋势需要予以重视。总之,当前我国的人口负增长情况,既不会根本性改变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也不会根本性改变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我国进入人口负增长不可避免,要广泛借鉴各国经验,积极妥善应对,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要把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作为政策体系设计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从鼓励生育开始,着力解决育龄妇女生育面临的就业、婴幼儿看护等实际困难。探索建立女性带薪育儿假、家庭津贴、税收减免等制度,推动托育服务、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型托育机构。

 

  完善退休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前不久,人社部表示,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总体偏低,人社部正研究具体延迟退休改革方案。3月13日上午,李强总理在回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至于延迟退休政策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在适当时候稳妥推出。”实际工作中,特别要注意的是采取措施严格规范提前退休政策,防范各种形式的变相提前退休。

 

  加快形成人力资本优势。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实现劳动力质量对数量的替代。同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大龄劳动者在岗继续教育培训,促进大龄劳动者回归就业市场。

 

  加快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扩大普惠养老供给,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和管理,研究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老年人自愿随子女迁移落户政策,依法依规保障老年人享受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逐步缩减制度之间、各类群体之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差距。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增强制度可持续性。促进医疗救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大病保险对困难老年群众支付的精准性。进一步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切实便利异地养老的老年人门诊和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总结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扩大试点经验,建立全国统一、覆盖城乡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做好与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的衔接。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建立多层次、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效利用国外人力资源。这是国外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我国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辩证看待人口形势变化的挑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

 

  人口负增长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人口过程,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普遍经历的人口现象。人口负增长既是人口总量的缩减,也会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即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与我国人力资本快速积累相互影响,使得中国人口负增长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非典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从总量看,中国人口负增长是在巨大人口规模基础上的负增长,这决定了人口负增长的影响相对平缓。由于人口基数大,在负增长的早期阶段,人口规模巨大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假设未来生育率保持不变,我国人口总量在2035年前仍将保持在14亿左右,2050年前保持在13亿左右。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将从目前的9亿人左右降至2050年的6-7亿人,但届时仍将多于发达国家劳动人口总和。虽然印度人口将超过我国,但我国仍将是全球十亿级人口规模的两个大国之一。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不会改变。

 

  从结构看,人口负增长将加快人口老龄化速度,带来结构性挑战,但也要看到其进步意义。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2.8亿,占比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占比14.9%),已进入中度老龄社会。据预测,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社会。但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加快既有生育率下降的因素,更有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因素。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和医疗保健水平提高,这是巨大的社会的进步。

 

  从质量看,尽管传统人口红利在减弱,但我国人力资本快速积累,为形成人才红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生育政策调整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全社会和家庭对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资空前增长,促进我国人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快速转变。截至2021年,我国有约2.4亿人受过高等教育,占总人口17.0%。高速的人力资本积累不仅能有效对冲人口数量递减,也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我们既要高度重视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挑战,更要把人口增长的压力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面对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挑战,要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做好相应的政策设计并增强针对性。

 

  用好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在人口负增长初期阶段,人口规模巨大的惯性仍然存在,劳动力供给仍然充足。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稳定劳动参与率,减少劳动力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从中长期看,要把人口负增长内化到经济增长过程中,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中,更好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政策。

 

  把鼓励生育政策落实到位。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有针对性地帮助育龄人口解决实际困难,包括延长产假、方便托育、就业支持和生育补贴等,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并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加快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2035年前,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比重均在50%以上,超过半数老年人是低龄老人。对于有知识技能、有继续工作意愿和能力的低龄老年人,应鼓励支持再就业和灵活就业。

 

  继续支持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发挥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的优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以人力资本红利对冲人口红利削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通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和繁荣消费市场,进而缓解人口负增长对需求侧的约束。

 

  发展替代劳动的智能技术。把科技进步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举措,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开发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缓解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压力,同时为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注入新动能。发展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老年产品和服务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老年人消费需求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智慧家居、旅游度假、文化娱乐、医疗健康等产业将扩容提质,有效拓展国内需求,孕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深化改革创造新的改革红利。在应对人口负增长进程中,无论是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是实现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持续提高保障水平,都要持续深化农村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将创造新的改革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总之,我国人口负增长是世界经济体量第二大国的人口负增长,是在巨大人力资本积累基础上的负增长,是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快速发展阶段的人口负增长,这就决定了我国人口负增长不仅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应对这一挑战的特有优势和条件。应辩证看待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挑战,变压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社会科学报》总第1852期1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