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王阳明的真吾观
王阳明以“真吾”概念上承“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龙场之悟,溯及孔子对于自己一生的自述,同时集成中国古代诸家根本性智慧,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了精妙入微的解答。
真吾,是王阳明对“人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的明确解答。阳明曾论断:“夫吾之所谓真吾者,良知之谓也。”(《从吾道人记》)他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概念还有“真我”“真己”。这三个概念分别基于三位弟子的不同人生境遇而被提出,恰好展现了真吾于人的身、心与灵三个层面的功用,从而构成了阳明真吾观的思想系统。
真吾能养身:养德养身,只是一事
“真吾能养身”思想主要是阳明因其体弱多病的弟子陆澄之问而阐发的。其核心命题即“养德养身,只是一事”(《与陆原静》),与《大学》“德润身”思想一脉相承,显然是典型的儒家养身观。
阳明养身观包含了目标、工夫与功效等方面定见。在目标上,养身可做到“长生”。阳明指出:“吾儒亦自有神仙之道,颜子三十二而卒,至今未亡也。”(《答人问神仙》)“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赠阳伯》)不难推断,阳明所说“长生”并非肉体长存于世,而是他临终八字遗言中的“此心光明”。在工夫上,就是《中庸》所说的“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即“省察克治”。陆澄问为学工夫,阳明固然讲了静坐的方法,但更强调“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传习录》)“端拱”就是真我的全般呈现。在功效上,以真吾养身,可润身去疴而无偏差。阳明认为,“所云‘真我’者……专志于是,则神住气住精住”(《与陆原静》),必然有助于生命的自调自疗。
阳明的养身观显然通贯了《大学》《中庸》,同时融汇了道、佛乃至中医。“清心寡欲”就是《老子》中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阳明还以儒家的“尽性至命”通贯佛家要旨:“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甚至,阳明《答人问神仙》一文中所说的“淳德凝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几乎就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上古天真论》的文句。总之,在阳明看来,“果能清心寡欲,其于圣贤之学犹为近之”,“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这才是“大道”。
真吾可治心:能克己,方能成己
阳明重治心,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杨仕德薛尚谦》)的名言。阳明为好仙佛、困于死生问题的萧惠而阐发的治心观,可为他这方面思想的代表。此处所谓“心”,是指“道心之失其正者”的“人心”。在治心上,阳明的核心命题即“能克己,方能成己”,意思其实就是去私己,守真己。阳明对萧惠的指点是从“成己”的视角看待“克己”,撷取道家“无为守真”、禅宗“了然见性”的思想精华,透辟地阐发了孔子“克己复礼”的义理精蕴,最后仍落脚于《中庸》的工夫。
道家“损之又损”以达到“无为”境界的工夫(《老子》),在阳明那里就是“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传习录》)。阳明指点萧惠,美色、美声、美味、驰骋田猎等令人盲、聋、爽、狂,凡此都是造作,表面上满足了私己,而实质上是害耳、目、口、鼻、四肢的;唯有减损这类造作,才能守住真己,这才是真正的“为己之心”。
禅宗有“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了然见性”(《坛经》)的思想。阳明要萧惠“思量耳如何听,目如何视,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动”,在将之与不能视听言动的已死者的一团血肉作比较后,点出“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从而提出了“阳明等式”:汝心=性=天理=性之生理=仁=真己。显然,在他看来,了然见性,人心才能得其正,回归道心。
阳明智慧绝妙之处还在于,他完美地融合了道禅上述思想,用来通透地阐释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的思想:“必须非礼勿视听言动,方才成得个耳目口鼻四肢,这个才是为着耳目口鼻四肢。”而这就要求一个人下“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才不致于认贼作子,也才能保守真己。
真吾即灵明:从“从吾之始”至“从吾而化”
“真吾即灵明”思想集中见于阳明53岁时为68岁的弟子董沄所作《从吾道人记》一文。董沄本来对当时的儒者十分不屑,认为他们要么“支离琐屑”,要么“贪饕争夺于富贵利欲之场”,均与圣贤之学背道而驰。然而,当他与阳明长谈之后,“忽若大寐之得醒”,因而坚决拜阳明为师。从该文来看,董沄根本性的困惑是认为“人生是苦海”,他拜师的根本目的是踏上追寻灵性的道路。
阳明对董沄根本性的指点是“从吾”,精确地说就是“从真吾之好”。阳明区分了“私吾”与“真吾”,指出“私吾之好”是“名利物欲之好”,“真吾之好”是“良知之好”;听从私吾之好,其结果必然是“心劳日拙而忧苦终身”,为物所役,只有听从真吾之好,才能“无所处而不当”“无入而不自得”,不仅如此,阳明还指出,孔子对于自己一生自述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从吾之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从吾而化”。也就是说,“从真吾之好”,做到从“从吾之始”到“从吾之化”,才能洞见天地万物“发窍之最精处”的“人心一点灵明”,并始终不渝听从之。
综上,阳明的“致良知”也可说是“见真吾”。《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的命题,实质上表达了阳明关于理想社会的主张,那就是彻底改变以往人类社会那存在私吾与私吾对立的状态,而代之以真吾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真吾呈现,万物一体。[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国古代哲学概论”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4)阶段性成果]
《社会科学报》总第1800期5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