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时代要求

发布时间:2023-02-16 作者:清华大学-北京市组织学习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蓝志勇

  统计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十一位。

 

  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中国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以物联网和新科技为龙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产业能力竞争、高科技能力竞争、市场能力竞争空前激烈,国际政治形势也更加复杂,而应对这一系列时代挑战的决定性力量就是人才的力量。人才能够组织大生产、物流网,能够引领前沿科技突破。在新科学、新技术革命、新型城市化、新全球格局出现的条件下,人才的竞争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在中国人民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开始进入国际发展的前沿阵地,向高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生活水平的新标准进行冲刺的时候,人才为本、人才驱动、人才引领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

 

  在这样的新背景下,党的二十大郑重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新目标、新实施路径和人才类型要求,提出要培养和发掘一大批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和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能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确保党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顺利实现的人才。我国需要一大批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人才,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有力推动强国战略的人才。新的时代,呼唤在专业、能力、贡献和道德四大维度都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中国革命的成功与党重视人才息息相关。在革命的岁月里,中国一穷二白,人才极其有限,党的优秀分子通过各种努力,包括组织方法、党内民主、统一战线、动员群众等凝聚了各个阶层的精英力量、仁人志士和热血青年,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解放、自强和自立。当时的人才战略,是历史局限条件下的人才战略。尽管条件非常有限,还是大力培养人才,逐步建立了适应全民抗战和边区建设需要的干部教育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中央党校、西北党校、陕北公学(后并入延安大学)、八路军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八路军医科大学、炮兵学校、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简称女大)、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俄文学校等35所之多的干部院校,培养了数十万名保障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一方面将大量战争时期的人才转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吸引和召唤国际学子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邀请苏联专家帮助开展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工业化的基础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是大力扩展高等教育,派出青年学子、引进国际人才。“863计划”直接由国内最优秀的科学家推动,跟踪和学习世界科学前沿。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建设大踏步发展,每一样都与人才的参与、引领和推动相关,与党的人才政策相关。

 

  实现人才引领创新的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高科技时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的国内改革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许多指示批示,要求各地、各组织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实现这样的人才战略,需要我们在认识上全面理解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关键性、规模性、前沿性和多样性。需要教育和培训人才工作干部,解放思想、认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本质意义,从国家民族事业出发,做好人才工作。认真研究人才规律、认识人才本质,做好人才分类,打造人才制度体系,科学管理人才,构建好人才生态环境,让新时代人才茁壮成长,不断建功立业,反哺社会。加强党管人才,从基本生活和研究条件方面重点关怀,克服传统制度性中梗阻,以大视野、大胸襟、大魄力、大手笔切实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人才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的新格局。

 

                 《社会科学报》总第1841期1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