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现代化评估标准的多重维度

发布时间:2023-04-27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褚福灵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的总称。社会保障现代化,应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现代化是指养老、医疗、伤残、失业、生育等领域均达到较高保障水平的总称。较高保障水平可以理解为追求、维系和达到世界先进保障水平的状态,它应当包括社会保障理念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等层面。

 

  社会保障理念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秉承社会保障为基本人权的理念。预防为先,应当采取防范与化解社会风险的综合保障策略。重在防范风险,防病胜于治病,防灾胜于救灾,防伤残胜于治伤残。同时,社会保障应当是综合保障。根据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综合保障有明确标准,要覆盖年老、残疾、遗属、医疗、疾病、生育、工伤、失业、家庭九种风险。

 

  社会保障制度现代化。应当以社会保障国际公约和建议书为引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就当前来看,社会保障有六大旗舰公约,分别是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年老、残疾、遗属保障公约,医疗与疾病保障公约,生育保障公约,工伤保障公约,失业保障公约。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还包括家庭保障,或者叫家庭待遇。这个待遇主要是对孩子的补贴,以及对困难家庭的补贴。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现代化就是要建立健全老年保障、残疾保障、遗属保障、医疗保障、疾病保障、工伤保障、生育保障、失业保障、家庭保障构成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社会保障管理现代化。社会保障要有效执行,就需要健全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制度要充分体现公平,但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要提高效率,将有限的社会保障基金用到刀刃上。社会保障管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有效执行社会保障制度,要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资源,形成风险分担、共建共享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也就是说,我们要分担风险,团结一致,互助共济,这是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社会保障内在的逻辑。同时,国家、组织、个人等主体要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共担风险。要享有待遇,必须要尽一定的义务,但两者并不是直线的关系,社会保障有一定的再分配功能,我们要提倡通过共同建设社会保障事业来共同分享社会保障发展成果。

 

  社会保障技术现代化。在当前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应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成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做到真正的数据共享,但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即未来各行各业的数据都要汇集到国家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税务、工商、银行、电信等行业,进而为未来的云平台、云计算、数据共享奠定物质基础。社会保障技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社会保障一卡通,由此提高参保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保障现代化评估的标准。就评估标准而言,社会保障现代化可以理解为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保障度、社会保障可持续性、社会保障公平性等均达到较高发展水平。

 

  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覆盖面是指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实现人群全覆盖,实现社会风险综合覆盖,是度量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标准。人群全覆盖就是全民覆盖,可以用社会保障人口覆盖率等指标度量,风险综合覆盖可以用社会风险项目覆盖率等指标度量。该类指标是正向指标,可以查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库,其中就有社会保障覆盖率,可以查询到中国社会保障覆盖率。

 

  社会保障“保障度”。社会保障“保障度”是指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评估的标准包括微观上的社会保障项目待遇率和宏观上社会保障支出比率。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应当不断提高待遇水平,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应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以社会保障公约规定的最低标准为起点,逐步提高待遇,反对超越经济发展水平过快提高待遇,也反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未有相应提高待遇。

 

  社会保障“可持续”。社会保障可持续是指社会保障基金可持续与社会保障待遇可持续,评估的标准包括制度稳定、筹资能力可靠,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由此,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为社会保障提供物质基础。该类指标包括制度健全指标、经济发展指标、费用筹集指标、待遇支付指标、基金积累指标、人口负担系数指标等,包括正向指标、逆向指标、适度指标等,是一个复杂范畴,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社会保障“公平性”。社会保障公平性评估的标准是指社会保障覆盖、筹资和待遇的公平统一。具体的标准包括待遇向弱势群体倾斜,保持人群之间待遇的适度差距,体现扶贫济困、注重公平的制度设计理念。该类指标为适度指标,包括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差距指标、筹资水平差距指标、待遇差距指标等类别。具体的指标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待遇水平的基尼系数、待遇发放前后的基尼系数变化率等。

 

  《社会科学报》总第1851期1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