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对知识产权治理提出新要求

发布时间:2024-04-15 作者: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王珊珊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肖尤丹

  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源头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机制。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先进生产力,对当前知识产权制度及其治理机制提供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与变革,不仅是历次重大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解放生产力,发展技术、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力,适应技术、信息、知识生产关系的基础性法律制度及其创新机制。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期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再一次实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质变,同时也对当前知识产权制度及其治理机制提供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此,培育、发展和释放新质生产力,需从理念、思路、机制层面对知识产权体制机制进行全面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治理、更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供给、更高效能的知识产权运用和更高科技的知识产权服务。

 

  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治理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必须既着眼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与挑战,又充分理解知识产权治理的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探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治理提升空间和路径。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阶段的时代定位,立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改革发展需求,找准阻碍和制约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治理的薄弱环节,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我国知识产权治理水平。必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和帮助知识成果实现经济价值的引领和促进作用,积极回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协调好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际,数量与质量、需求与供给的联动关系,从理念、思路、制度、机制层面着力推进我国知识产权治理水平全面优化升级。

 

  更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机制和关键要素,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必然离不开更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供给。

 

  应坚持知识产权战略引领,围绕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聚焦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根据需求导向,加快培育高质量专利。完善激励创新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创造机制。以质量和价值为标准,改革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发挥多元类型知识产权组合效应,优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

 

  更高效能的知识产权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更高效能的知识产权运用。健全运行高效、价值充分实现的知识产权运用机制,有利于将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先进成果应用到具体领域中去,也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转变效率。

 

  要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同时,建立完善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知识产权的声明制度。强化知识产权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推动高质量专利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未来产业中的高效应用。

 

  更高科技的知识产权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是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创造和高效能运用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保障。

 

  为了更好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应积极应对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构建响应及时、服务规范、智能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应实施知识产权智能化服务工程,充分利用新技术建设智能化检索系统,优化审查流程,实现“互联网+”模式下“一网通办”和“一站式”服务。应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模式,强化标准化知识产权数据资源供给,加快构建一体化、综合性数字服务平台,处理好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关系,规范知识产权数据交易,推动知识产权数据共享。应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托管等代理咨询服务,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和排除竞争的情况出现,维护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

 

                   《社会科学报》总第1898期4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