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社交的应用创新应理性审慎
发布时间:2021-05-12 作者:CC-Smart新传智库研究员 宋欣欣
根据美国投资机构Mangrove Capital Partners发布的《2019年语音技术报告》预测,到2025年,语音经济的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超过移动应用经济。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人们对语音对话的使用需求陡然攀升,扭转了语音社交产品的疲软之势。据《纽约时报》报道,Verizon电信公司在疫情期间平均每天需要处理8亿次通话,这一数字是往常母亲节通话峰值的两倍。相比之下互联网的流量增幅只有20%至25%左右。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使用社交产品偏好调查显示,观看直播、语音配对、直播间连麦分别占比28.3%、20.60%、12.20%,说明音频社交产品是互联网用户所偏好的重要社交工具,音频社交产业的发展可能蕴含着巨大的风口。
语音社交占比是视频社交的2倍
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音频社交产品极大丰富了人类听觉感知,具有动人的感染力。就感官体验来看,音频社交产品仍然面临技术壁垒。早期的YY语音工具产品,存在频繁掉线、通话模糊、延迟卡顿等痛点性问题。以Clubhouse为例,多人进入room后,其负载量尚有限,造成线上社交空间拥挤,出现卡顿现象。另外,从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交流方式占比来看,文字交流仍然是主流方式,但语音社交占比是视频社交的2倍,语音社交的使用度和接受度均有明显提升。音频信息传递并不像图文一样直观,相比视频社交,音频社交缺少了视觉成像维度。但随着5G技术的广泛商用,音频社交通过设置音频直播,以高传输速率、高密度信息到达率伴随着高频率的实时互动,打通了信息传播与情感传递的通道,使得人际交流互动和情感态度表达变得高效。
未来,以音频为主的社交平台有两条发展路线。一种为小众社群提供服务,设置定制化、垂直化、专业化内容议题(比如Clubhouse、QuarantineChat、Capital Coffee、米聊)。另一种则为熟人群体提供语音对谈空间,关注老年群体的语音需求,为低教育程度人口提供便利(比如 Rodeo、Chalk 和 Cappuccino)。在功能属性上,音频社交也在尝试最大程度突破固有属性。在群组交互环境中,设置多线并行的通话功能。如网易推出了语音社交产品“声波”,主打多人语聊;腾讯上线了语音直播交友 APP“回音”,拥有在线连麦、实时交友、陌生人匹配以及在线游戏PK等功能。总体而言,音频社交正在向内容媒体、服务媒体、关系媒体扩充,成为虚拟对现实、感性对理性、听觉对视觉的补偿型社交媒介。
数字痕迹:个体数字身份的一部分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引用的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泽斯拉夫·米洛什(Czeslaw Milose)的话:“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是拒绝记忆。”Clubhouse设置的“阅后即焚”,是它本身的技术特性之一,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它帮助用户消解信息冗杂过载的内容负担,释放移动终端内存空间的同时,也令集体记忆的沉淀变得困难。数字化信息在时间上的延续于空间上的扩散,也可能形成永恒的圆型监狱。数字世界里个人的黑历史很难完全被抹去,个体间的相互监视、机构对个体的监视,也会因这些数字化记录变得更简单、持久。在大数据获取、挖掘技术的驱动下,无论是视频社交还是音频社交,当用户发现所发布内容不合时宜,会采用删除、撤销等补救性行为,消除个人数字痕迹。这种消除是指人们通过物理距离或信息披露意义上的撤回和退缩,来实现自我隐私保护的行为,试图将影响力降到最低。
媒体融合深化背景下,信息孤岛被打破。新媒体与旧媒体的融合传播,音频社交与视频社交的互补联动,用户成为“可散播的媒体”本身,内容跨越多个平台输出。在音频社交模式中,用户语音被实时发布上传,一些偏激性、即兴化的言论内容往往会不受控制地流出,即使它们看似被删除了,实际上已经被数据长期保留,形塑了永恒的记忆内容。它们被精确记录在用户个人账号,形成个人数字记忆和数字痕迹,这些数字痕迹可被视为一种个体的数字物,一旦被积累,就会慢慢成为个体数字身份的一部分,并增加到公共数据库中。当用户样本数据达到一定增量时,形成内在规律和序列层次,足以还原个体数据并给予文本准确解释,伪造高仿真个体成为可能。早有过先例的利用“深度伪造”技术上传的名人换脸视频,曾经引发过全球范围的抨击和恐慌,增加了人们对网络媒介空间的信息安全、网络监管的隐忧。2021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表示,监管部门已经对正在兴起的语音社交行业加强了管理,对语音社交软件及涉“深度伪造”技术的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需安全评估。根据《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要求,出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信息服务上线,或者信息服务增设相关功能;使用新技术、新应用,使信息服务的功能属性、技术实现方式、基础资源配置等发生重大变更;用户规模显著增加等情形,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行开展安全评估,对评估结果负责。这些管理旨在督促互联网企业践行法律责任,建构明朗的网络生态环境。
大数据研究专家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中提出,如今,遗忘已经变得昂贵而又困难,记忆反而变得便宜又容易。这里记忆的概念,具象为大数据所记录的个体信息的散播。特别是随着算法推荐、深度伪造等技术的使用率增加,人变成了可量化、可计算、可模仿的对象。这些数据将或片段化或扭曲化,被发送或传递到更精确的位置中,反馈到个人媒介空间甚至是公共空间中,诸如Clubhouse的公共聊天室,虽然不会被录音,但一些名人对话的片段内容会被批量截取上传到YouTube上,造成的个人隐私泄露和技术伦理问题值得重视。相关主体更应强化内测和分级评估潜在风险,方能有效避免对公共信息安全和网络生态产生不可逆的破坏。总体而言,音频社交的应用创新开发任重道远,还需理性审慎。
《社会科学报》总第1754期6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