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在解释学上的重建与复兴

发布时间:2022-01-17 作者:安徽大学教授 张能为

  解释学长期以来往往被当作一种方法论或一门技艺性学问,而没有将理解本身上升到哲学存在论来思考,更忽视了文本理解与人的存在本身实践理性反思的本质性联系。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当代解释学与实践哲学新进展研究”(15BZX079)指出,当代解释学家伽达默尔的卓越性贡献就在于,创建了哲学解释学,进行了解释学的哲学化,实现了实践哲学传统在解释学上的接续、重建与复兴。

 

  解释学本质上就是实践哲学 

 

  解释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发展史表现出一种由“合”到“分”再到“合”的动态辩证逻辑,呈现为一个曲折而交合的过程。解释学与实践哲学合流性、互动性新发展是当代解释学和实践哲学的最鲜明特征,这种合流性、互动性发展引发了哲学形态与意义的重大变革性转向:由以求知为本的理论哲学向以实践智慧为源的实践哲学主导形态转变,形成了当代实践哲学复兴思想运动。解释学从局部解释学到一般解释学再到哲学解释学,实践哲学从古希腊伦理、政治哲学到近代生产性应用实践再到现当代关于人类存在反思的实践哲学,这两条线索的发展都因为基于哲学本体论考察人类的理解问题和存在问题而相互融合和统一起来,解释学因其是一门与人的现实存在联系的实践哲学而得到激活与突出发展,而实践哲学因其立足于解释学基础之上获得了存在论上的重建和复兴。

 

  伽达默尔的哲学任务就是在解释学基础上重新恢复和强调存在于古希腊哲学中的实践哲学传统及其地位和作用,将解释学理论与实践理性反思结合起来,明确强调了解释学是哲学而且就是实践哲学的理论主旨,并从根本上把解释学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实现了当代解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真正统一与合流性、互动性新发展。实践哲学是伽达默尔解释学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和思想落脚点,解释学与实践哲学的合流性、互动性发展把对世界的本质性理解与人的存在解释学真正统一起来,实践哲学既是解释学的本质,又作为理解的理性反思,涵盖了人类的一切知识、活动,成为哲学本身发展的主导性理论形态和未来哲学富有重大生命力的思想方向。

 

  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转向 

 

  “解释学”(Hermeneutics)当被确立为哲学解释学时,意义的理解与解释就成了人的一种存在和生活方式,就与人的存在和行为意义的实践理性反思即实践哲学联系在一起。“实践”(Praxis)原意指一切生命体活动,亚里士多德用此概念专指人的实践行为,在不同于理论知识、技术知识的实践知识或实践智慧(Phronesis)层面,将实践看作人类存在和行为活动的理性反思,实践哲学就是通过实践理性反思指明人类存在和生活的善的、合适的、有价值的理论基础与趋向目标。正是在此意义上,伽达默尔使用“实践哲学”这个词,在其看来,实践哲学是规定所有人的知识和活动的问题,是对于人之为人以及对“善”的选择最为至关紧要的问题。

 

  伽达默尔解释学表现出了一种通过理解理论向实践哲学的转向。任何理解、解释都是人的此在的一种生命经验活动,真理就发生、显现于生命经验之中,因此,理解一定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对人类实践生活本身进行理性反思,就构成了实践哲学。实践哲学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反思,是对人类生活形式必须是什么的反思。从人的基本存在经验出发考察哲学本体问题,就要反对近代自笛卡尔的那种远离现实、只作为事物知识本质的形而上学。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改变了此种远离人的现实存在的哲学理论,而将哲学存在问题与人的生存经验联系起来,哲学处理的便是我们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整体。解释学是一门有关技术的学问,它更是实践哲学的近邻,解释学是哲学,而且是实践哲学,今天在哲学本身内把解释学独立出来,乃是重新接受了实践哲学传统,实践哲学传统本身就继续存活在对其哲学内涵有所了解的解释学当中。

 

  实践哲学的“第三次飞跃” 

 

  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知识或实践智慧单列出来,创立了实践哲学,表述了这种知识的另类性。不过,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理论知识或理论哲学还是第一位的,其第一哲学思考的就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学问。康德将形而上学从传统的作为一种理论知识的性质和定位中辨析出来,着力于论证人的道德——实践的原理同样是出自纯粹理性的,具有形而上学性质,根本上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相较于理论哲学,实践理性或实践哲学具有优先性地位。伽达默尔要强调的是,亚里士多德只是将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作了区分,但其问题是,因强调实践知识作为一种特殊性知识而陷入了对其具体性、境遇性的过度注重,造成了实践知识的普遍性沦为经验普遍性,丧失了其作为理论理性的“概念普遍性”或“科学普遍性”,而康德虽然从纯粹实践理性上先验地讨论实践哲学即道德形而上学问题,恢复了实践哲学的理论哲学性质,乃至将其作为一种形而上学来对待,且确立了实践哲学的“优先性”,但又因为康德忽视了实践知识的特殊的处境性,所以其先验的实践哲学难以与人的实际的行为经验沟通。

 

  伽达默尔立足于解释学和现象学,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实践哲学作出了综合统一和辩证性发展,形成了西方实践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实践哲学真正被作为一种理论哲学来看待,又特别地强调了其所具有的处境性性质,并通过对何谓“第一哲学”三条标准的分析,论述了实践哲学的前提性、首要性地位,创造性地确立起了解释学的实践哲学作为“第一哲学”的空前性地位,这是对两千多年来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地位关系认识的根本性颠覆和扭转。实践哲学之所以作为“第一哲学”,是因为实践的普遍性将我们包容起来,人类的一切科学知识和包括理解、解释在内的所有活动都融含于实践哲学的共同性中,实践哲学构成所有思考、知识和行为的基础,具有最高的和决定性的地位与意义。

 

  解释学实践哲学与真正的哲学任务 

 

  近现代以来,面对作为时代标志的科学技术之流行,哲学已终止了其作用的经典方式,开始以从未有过的方式为自己的合法性寻找证明。希腊人使用“哲学”一词时就意指“科学”,这种使用方法代表着人类历史的决定性阶段,人类开始摆脱原始时期神话走上了求知欲发展道路。但问题是,随着理论科学的强势发展,科学几乎控制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作为理论科学的哲学这条道路是否达到其终点?抑或说哲学作为根本地标示着人之独特性的一种人类的永恒倾向是否仍然具有无限生命力?

 

  当代人类社会是科学技术化的社会,科学技术开始成为一种似乎无法阻挡的力量,侵蚀和控制了人的存在与生活的一切,人丧失了自主的理性判断,沦丧了实践理性,不再拥有对人自己的存在和行为予以反思的能力。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实践哲学承载着的伟大责任就在于警示人们,哲学当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把科学知识和从伟大的历史传统处向我们涌来的关于人的全部知识变换成我们实践的意识。在这种实践意识中,才能把科学和人关于自己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消除有关科学的神话,掌握知识和能力才能自我掌握。因此,哲学不能放弃这样的主张,即它不仅要认知,而且要获得某种实践效果,真正的哲学任务就是实践哲学,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哲学,也不同于技艺哲学,实践哲学范式将取代理论哲学范式,正是面对科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继续生存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实践哲学成为了真正的哲学任务。实践哲学是一种基于人的存在本身的自我相关的理解性知识,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实践哲学不可缺失,在未来不确定的确定性中,实践哲学更是人类希望之所在。

 

      《社会科学报》总第1788期5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