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索“孔颜乐处”的现代元素

发布时间:2023-05-08 作者: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张文浩/副教授 汪奕含

  “孔颜乐处”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文化浓缩。它有益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而有待研究推进的问题在于:“孔颜乐处”这种境界典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凝聚究竟有何重要影响,起何推动功能。鉴于此,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阐释儒家“孔颜乐处”的时代新内涵,可从四个具体内容和路径展开研究。

 

  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逻辑关联   我们应对关键术语“孔颜乐处”作一番概念史的梳理,对其发生学和社会植根性问题予以阐释;将它置放于历代儒家典范人物的思想框架里,抉发其内涵新变和潜行线索;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纵线中,分析儒家思想所起的统贯凝聚功能,以及在锻造理想人格和君子风范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横向考察儒家“孔颜乐处”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历史影响,从而寻索“孔颜乐处”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逻辑关联。

 

  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底蕴:礼乐精神、诗教精神和审美精神的水乳交融   儒家发展出孔颜文化的民族追求,从起初就设定最高的人生境界,涵濡于人格气度、人生情怀、学养修为和游艺经验的各方面。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筑就民族品格,呈现了民族精神包容性和独特性。以儒家为典型的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伦理规范和美好品德都聚集、沉淀、融入和升华成“孔颜乐处”的理想人格和生命境界。“孔颜乐处”讲究人格完美和生命不息,是处理内心、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复杂冲突的修为法则。中华民族精神核心是“和而不同”、多元融合、情理相成,与“孔颜乐处”恰好互倚互渗,共创动态平衡的当代新文化生态。

 

  中华民族精神在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文化浓缩   儒家“孔颜乐处”包含诚意求真、道德圆满和审美超越等三重境界,落实在中华各族人民具体鲜活的社会生活领域,渐成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和支撑动力。在新时期,弘扬“孔颜乐处”境界典范,使之融通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坚持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辩证融合,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建设可能性。“孔颜乐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活力,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秩序,指向日新月异的境界提升;强调学用互参、知行合一,体现实用理性和超越精神的融汇贯通;反映生活美学的面向,伸展出风俗人文美的思维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不是抽象概念,它表现在各民族讴歌奋斗人生与建设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及创造性实践活动中。

 

  中华民族精神诸种要素是在“孔颜乐处”统贯下的共生谐融   客观理性地审视反思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有利于建构新时期人格精神培养的话语体系。本体论方面,革新“孔颜乐处”内涵特征,实践当代君子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符合当代国情、会通现代社会规律,激活强大生命力,跨越时空和国界,为社会人生提供正确精神新典范。价值论方面,崇仁爱、重民本,弘扬“孔颜乐处”之关怀现实和审美超越的价值追求。风格论方面,守诚信、讲辩证,焕发“孔颜乐处”之自然清真和光风霁月的通脱胸怀。境界论方面,自强不息和敬业乐群,涵养“孔颜乐处”之不忘初心和团结奋斗的高远格局。接受论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以“孔颜乐处”为典型特征的君子人格,阐扬当代君子文化。

 

  综而言之,发掘古典文化资源的现代性因素已呈炳蔚之势,而儒家思想典范“孔颜乐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浓缩,在新时期具体落实于学术思想史、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国民教育层面、日常生活状态、现实关怀、理想设计和审美自由境界,经由革新内涵,有助于建构本体论、价值论、境界论和接受论的理想人格教育的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必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具体来说,即守持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其精神标识、文化精髓、伟大形象。那么,作为优秀古典资源的“孔颜乐处”思想,在今天这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仍然可以发掘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元素。

 

        《社会科学报》总第1852期6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