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数字化设计与创作人才培训》成果展在上海开幕
5月10日,由上海大学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昆曲艺术数字化设计与创作人才培训”成果展开幕仪式在上海市黄浦区拉开序幕。此次成果展是该项目的重要部分,项目面向全国选拔31位学员开展集中培训。历时半年创作,展览通过多个特色展区,展示了百余件作品,呈现出昆曲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多样成果,展览将持续至5月18日。
5月10日,上海·豫园华宝楼 “兰亭叙”厅,身着女帔、眉目如画的杜丽娘静静伫立,裙袂轻扬、神采动人,但她并非真实的演员,而是以裸眼3D方式跃然眼前的数字昆曲人物形象——由昆曲表演艺术家单雯在《牡丹亭》中饰演的杜丽娘,经由数字建模与动画技术,在虚实之中与观众“深情相望”。正是在这位“数字杜丽娘”的注视下,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祝明杰副教授走上讲台,拉开了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昆曲艺术数字化设计与创作人才培训”成果展的序幕。这是一场传统与科技联袂出演的沉浸式体验,更是一次古典与未来在当代表达中的深度交融。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学员们在培训中的创作成果,更以多样化、沉浸式的展示形式,勾勒出昆曲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未来图景。
本次成果展是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昆曲艺术数字化设计与创作人才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承办,依托电影特效技术省部级研究机构——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推进。项目面向全国遴选出31位来自戏剧戏曲、美术设计、影视、数字技术等领域的优秀学员,围绕昆曲艺术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于2024年8月1日展开了为期31天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昆曲艺术理论、戏画、服饰、音乐、传播及其与动作捕捉、三维扫描、AI影像生成、数字影像合成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实践,致力于构建昆曲艺术的数字影像资产库,培养“昆曲+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为昆曲艺术的传承打造一套行之有效、行稳致远的高科技体系。本次展览正是这一项目成果的集中呈现与立体化表达。
开幕仪式由项目主持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祝明杰主持。在致辞环节,祝明杰副教授首先对参会的领导、老师、同学以及学员们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对项目的前期筹备、集中培训与后期学员创作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对本次展览进行了介绍。
祝明杰副教授表示,本次展览聚焦昆曲艺术数字化设计主题,集中呈现了31位学员百余件优秀作品,以多媒体化、数字化的形式对学员们的作品进行了全面展示。最后他指出,项目团队与学员们将继续围绕这些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打磨与内容拓展,不断丰富其表现形态与文化内涵,力求以更成熟、多元的形式推动昆曲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金桥表示,上海大学始终秉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在艺术与科技的交叉领域不断探索,着重打造“艺术技术”高地,探索数字人文艺术的新领域和新方法。项目聚焦于昆曲艺术的数字化传承,最后落脚于人才培养,正是上海大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未来,上海大学也将继续发挥多学科优势,打造传统艺术数字化创新的“上大范式”。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何小青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不仅是项目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昆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探索的新起点。他指出,本项目的筹办充分体现出了上海电影学院的办院宗旨与特色,也是将影视数智技术同古老的戏曲文化的一次完美结合,项目依托上海电影学院的专业资源与技术平台,结合动作捕捉、虚拟影像等多种数字手段,推动了古老昆曲艺术在当下的新表达。
展区中最先吸引人驻足的是昆曲数字皮影动感体验互动区,观众可通过肢体动作与“生”“旦”“丑”等行当角色实时互动,数字皮影随人而动、应势而变,人与影、虚与实在互动中交融碰撞,让观众在游戏化体验中走近昆曲、感受其人物形象的精妙之美,现场气氛轻松而热烈,传统昆曲人物形象因此焕发出生动的数字生命力。
AIGC影像展区同样也是展示本项目技术赋能艺术创作的重要板块。项目团队运用AI图像生成技术,对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俞玖林老师的舞台形象进行了充满创意的数字化重构:人物、服饰、背景皆由AI算法生成,既保留了原人物神采,又开拓了传统影像无法实现的虚拟舞台空间。
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动态戏画”展区,传统戏画作品借助数字动画技术实现了从静态图像到动态立体图像的跃迁。昆曲人物形象在屏幕中轻摇袂袖,于平面之中透出三维空间的活力与灵动。这些作品虽尚未完全达到昆曲写意艺术的深度表现,但已勇敢地迈出戏画数字化探索的第一步,有望吸引更多年轻人以“看动画”的方式重新发现昆曲、热爱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