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情感机器人的人文透视(CX20230935)

发布时间:2024-03-20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易显飞 长沙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 赵一凡

  ◤ 随着信息革命浪潮的深入,情感机器人应运而生。围绕情感机器人的人文研究,必须以其独特的技术属性和技术语境为切入点,深刻洞悉其可能的人文风险与困境,构建起结构化的人文主义透视体系。

 

  情感机器人(Emotional AI)作为人工智能的子集,又被称为情感计算或情感人工智能,是一种集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为一体的跨学科领域技术制品。具体来讲,情感机器人是以人类情感模式为学习模型,通过“人工”方式具备了识别、分析、表达、延展人类情感能力的机器人。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人类情感扮演着情感机器人研发“母板”的关键作用,一方面,人工情感在其技术性能上已然实现了对人类情感“模拟”后的“超越”;另一方面,这种“超越”依旧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深陷于人机鸿沟的“无限逼近”。

 

  从抽象的“人-技”关系上来看,情感机器人可以被理解为人类从外在物质世界通向内在精神世界的密钥,是开采、理解、重塑和增益个体内在属性的重要人工制品。然而,情感机器人加持下的人机关系在享有其技术红利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将原本在“增强技术”“具身技术”语境下本就并不明晰的“人-技”关系拖入了一个更为混沌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围绕情感机器人的人文研究,不仅要再一次面对“硅基”和“碳基”之间的人文困点,还需要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本质与现象展开更为精致的推论。这也就意味着,围绕情感机器人的人文研究,必须以其独特的技术属性和技术语境为切入点,深刻洞悉其可能的人文风险与困境,并从单元个体层面、组织系统层面、社会整体层面构建起结构化的人文主义透视体系。

 

  在单元个体层面,情感机器人的人文问题主要表现为“病态情感依附”和“共情人格失真”问题。由于情感机器人在人机交互中能够产生强大的情感共鸣,使用者往往会对机器人产生一定的情感依赖,甚至出现“情感中毒”的现象。一些使用者会过度关注机器人的反馈,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机器人上,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社交障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情感机器人也可能会对使用者的共情人格产生影响。在人机交互中,机器人往往会根据使用者的情感状态进行反馈,这种反馈有可能促进使用者的情感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的提升,但也可能导致使用者的情感反应被误导或产生失真。例如,一些使用者可能会过度追求机器人的情感共鸣,忽略自身的情感需求和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表达,最终导致共情人格的失真。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站在技术使用者的角度,通过教育和指导,使他们明确情感机器人的作用和限制,不将其作为解决情感问题的唯一途径。同时,加强教育,引导使用者正确看待人机关系和自己的情感需求,避免出现情感投射和依赖现象。其次,在人机交互中,应该提倡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避免使用者在机器人的反馈中产生病态的情感依附,并鼓励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进行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最后,完善人机边界的伦理规范。通过设定机器人的使用范围和交互方式,避免机器人对个人隐私和人格的侵犯。例如,可以制定相关的规范或标准,确保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个人情感产生负面影响。

 

  在组织系统层面,情感机器人的人文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家庭观念的瓦解”和“常规社交模式的受挫”这两个方面。随着情感机器人在家庭、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人机交互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交模式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一方面,情感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对传统的家庭观念产生影响。在家庭中,情感机器人可能会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取代”一部分家庭成员的作用,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传统家庭观念的瓦解。例如,一些家庭可能会过度依赖机器人来照顾孩子或老人,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另一方面,情感机器人的普及也可能会对常态化的社交模式产生影响。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会通过情感交流和共感来建立与维护关系。但是,随着情感机器人的出现,人们可能会逐渐依赖机器人来提供情感支持和共感,这可能会对常规的社交模式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一些人可能会过度依赖机器人来进行情感交流,忽略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建立和维护关系的重要性。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在应用情感机器人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家庭和人际关系的价值,鼓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和维护关系;同时,应该引导使用者明确机器人的作用和限制,不将其作为“解决”情感问题的唯一途径。其次,提倡健康的社交方式,避免使用者在机器人的反馈中产生社交障碍,鼓励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进行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避免过度依赖机器人。

 

  在社会整体层面,情感机器人的人文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裂痕深化”和“人文谱系异化”。随着情感机器人的普及,人机交互逐渐上升为一种社会行为,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社会裂痕的深化和价值谱系的异化。一方面,情感机器人的应用可能会加剧社会裂痕。由于机器人的使用门槛较高,一些人可能会过度追求机器人的使用效果,而忽略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社会裂痕的深化。例如,一些物质条件较差的人可能与机器人“无缘”,从而加剧社会不公和数字鸿沟。另一方面,情感机器人的普及也可能会对价值谱系产生影响。随着人机交互的普及,一些人可能会过度追求机器人的使用效果,忽略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人文谱系的异化。例如,一些人可能会将机器人视为解决情感问题的唯一途径,忽略家庭、朋友、同事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的人文取向。对此,在推广情感机器人的过程中,应该强调社会公正和普惠,避免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导致社会裂痕深化;同时提倡健康的社交生态,避免机器人使用者产生社交障碍。还应该构建社会共识和参与机制,鼓励人们共同参与到机器人开发和普及过程中来,避免出现人文谱系的异化。例如,可以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机器人的开发和普及符合社会整体人文价值观。

 

  任何技术都是在人文语境当中产生、运用、迭代或者消亡的,情感机器人作为新兴人类增强技术,其技术生命周期必然摆脱不了人文的印记。“人文”问题既是新兴技术的出发点,又是最终落脚点。“人文”既是人们在观念层面认识和把握技术的工具,又是规制和牵引技术的一种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情感机器人引发的诸多“人文问题”的暗流中把持清晰的人文航线,驶向人类主体与情感机器人“情投意合”的理想境地。 [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哲学方法论探析”(CX20230935)阶段性成果]

 

          《社会科学报》总第1894期5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