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保障多维度粮食安全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并强调要扩种大豆和油料。为此,需要在拓展新时期粮食安全维度的基础上,打牢种子、耕地等资源要素基础,突出主体培育、绿色发展、产业赋能等重点,夯实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的“压舱石”。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国际粮价创10年来新高的背景下,更是引起广泛关注。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并强调要扩种大豆和油料。为此,需要在拓展新时期粮食安全维度的基础上,打牢种子、耕地等资源要素基础,突出主体培育、绿色发展、产业赋能等重点,夯实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的“压舱石”。
保障粮食安全的五个维度
自2013年新型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方面,2021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实现连续7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但随着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的趋紧,新时期粮食安全呈现出五个维度:一是数量安全,即规模层面的产量和产能要求;二是质量安全,即基于居民对更高品质生活需求的质量需求;三是生态安全,即基于粮食生产所赖以维系的耕地、水等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可持续保障的生态需求;四是结构安全,即基于消费者对更丰富多样农产品的品种需求,要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顺应消费者饮食结构的变化,在肉、蛋、奶、油等食物上实现直接的或以饲料等形式体现的间接的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五是产业安全,即基于粮食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发展需求,要在保障粮食生产合理收益、粮食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强化粮食安全的经济支撑。因此,新时期保障粮食安全,必须系统把握上述多个维度,有效统筹粮食安全“保什么、在哪保、谁来保、怎么保”等问题,实现要素资源的高水平保障、种植结构的高效能管控、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提升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要确保多维度的粮食安全,必须强化从生态、资源到产业的全环节、全要素保障。譬如,在耕地上,要破解耕地保护、地力提升等问题,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在种子上,破解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种源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等问题,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国;在水资源上,破解水资源保护、利用效率提升、污染治理等问题;在种植结构上,积极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同时抓好花生、油菜等油料生产,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同时,还要突出重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强化主体培育,激发三个积极性。
任何一个产业的收益率如果长期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就难以具备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关系国计民生但弱质低效的粮食生产尤其如此。因此,“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特别是要调动和激发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工商资本投农营粮的积极性。
一是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强调,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但长期以来,三者在粮食生产上呈现利益倒挂现象,2020年,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8.6%,而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5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占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和的46.0%。为此,既要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严格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推动党政同责真正见效,又要强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汇聚起重农抓粮的强大合力。
二是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强化政策保本、保险兜底、经营增效,完善最低收购价制度,稳定和加强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办法,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
三是工商资本投农营粮积极性。优化乡村营商环境,鼓励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生产托管、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涉农、涉粮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强化绿色发展,全环节挖掘减损降耗潜力。
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粮食安全可持续的必由之路。要着眼于挖掘粮食全环节节约减损降耗潜力,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快构建节约高效、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
一是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节约型生产模式和种养结合等粮食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扶持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的农业技术的研发、改进和推广,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体系。
二是推进粮食减损降耗。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在粮食收割、烘干、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加强工艺改进和农机装备升级,促进良机良田良法良种协同匹配,引导口粮适度加工,加强副产品综合利用。
三是推进粮食节约行动。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营造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新风尚,减少“餐桌上的浪费”。
四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大生态林建设力度,发展和应用农业综合防灾减灾新技术,包括干旱、洪涝、低温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或爆发性、毁灭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等,加快建设绿色农田、数字农田,提升智能化气象服务能力和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强化产业赋能,全链条拓展增值空间。
“产业强,粮食安。”粮食产业链越坚韧,粮食安全基础就越牢固,因此,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要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突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在粮食生产、仓储运输、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等关键环节协同发力,让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这个优势更加彰显。
一是深化供需协同、产销对接。一方面,强化需求导向、市场导向,积极扩大农业农村投资,推进产业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开发符合不同消费层次的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着力提振消费信心,为扩大内需、开拓市场释放潜力和活力。
二是深化产业融合、提质升级。聚焦粮食产业发展中高端、关键环,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创、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和产村产镇融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全产业链首尾相连、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实现串珠成线、块状成带,不断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粮食系列品牌,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三是深化集群成链、格局重塑。立足县域布局粮食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优化县域产业链空间布局,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打造以农业为起点的全产业链,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乡村产业结构布局和乡村产业体系。
《社会科学报》总第1790期2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