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脱贫攻坚转化为时代集体记忆
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如何记忆脱贫攻坚、将脱贫攻坚转化为时代的集体记忆,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话题。近几年来,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纪实影像蓬勃发展,形成了记忆脱贫攻坚的影像合力,彰显了影像记录现实的巨大力量。
普通公众参与到历史记忆的建构中
相比于文字、语言符号,影像符号以直接、具象复制过去的方式代替了象征、抽象的过去,可以说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进一步拉近了与“真实”之间的距离。影像作为历史的载体的性质,决定了其记录内容应是重大历史事件,记录方式非虚构,素材取自真实的现实世界,如纪录片、专题片、纪录电影等。脱贫攻坚纪实影像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大主题拍摄,以中央主流媒体为主导,各省级媒体及视频网站追随,作品形态多样,摄制主体多元化。
此外,脱贫攻坚纪实影像体现了历史书写由精英史向公众史的重要转变,普通公众参与到历史记忆的建构中。一方面,脱贫攻坚纪实影像将镜头对准基层扶贫干部和农村贫困人口,通过讲述“脱贫故事”,呈现精准扶贫政策在贫困村庄落地生根的全过程,是“大众的历史”和“写给大众的历史”。另一方面,在自媒体传播环境下,媒介赋权降低了影像创作门槛,影像生产从专业化、职业化扩展为社交媒体上的个体表达,如驻村第一书记在抖音、快手平台上注册个人账号,记录农民生活,展现特色农业生产,普及农业知识以及驻村工作日常等,视频制作无明确主题、拍摄水平不一,但记忆鲜活、生动,满足了公众对乡村原生态生活及驻村干部扶贫日常的好奇心。这种个体化的影像叙事方式尚在发展阶段,多数个体用户的粉丝数量少,作品影响力小,尚未形成聚合效应,但这种个体叙事已成为主流纪实影像的有益补充,形成了公众与精英共同书写脱贫攻坚伟业的影像图景。
基于国家认同的集体记忆延续
脱贫攻坚纪实影像拍摄区域广泛,全景式铺展中国脱贫攻坚的壮丽图景,并聚焦深度贫困及连片特困地区。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中,祖国辉煌成就的书写会激发人们的敬仰之情、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深植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之中,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价值基石。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上下同心,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全民参与”的脱贫攻坚新格局,涌现了一批脱贫攻坚英雄,他们的家国情怀表现为“攻坚克难、尽心尽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脱贫攻坚纪实影像记录了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干部、群众,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也在鼓舞着人民争做英雄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家国情怀中凝结的脱贫攻坚精神也将如抗战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一样,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持续性精神动力。
脱贫影像中的符号表征与意义生产
脱贫攻坚记忆的传递介质实质上是一系列的符号表征,人与人之间的记忆共享则建立在共通的符号体系和意义理解之上。一方面,基于传统符号学对文本结构与意义之间关系的关注,我们可以发现,影像符号直观、生动,观看者易于理解影像传达的视觉形象和意义,并可产生强烈的移情心理。相比于冷冰冰的历史,充满情感的记忆更能够深入到个体记忆之中。观看者在获得情感满足的同时,也实现了记忆共享,并获得巨大的情感力量。另一方面,基于罗杰·奥丹(Roger Odin)的符号语用学,我们应在影片的生产和接受过程中,考察脱贫影像的符号表征与意义生产,以及观看者如何得以实现记忆共享。
从影像生产方面来看,脱贫攻坚纪实影像创新性地引入Vlog(视频日志)的拍摄模式,如《决战脱贫在今朝》专题片中穿插着疫情期间扶贫干部用手机拍摄的影像视频,记忆鲜活、生动,引发特定群体的记忆共享;从影像接受环境来看,受众的观影平台逐渐从电视机延伸至电脑、手机等智能便携设备,纪实影像作品的发布平台也涵盖电脑/手机客户端,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观看者可以通过“评论”“发弹幕”等形式与网友即时互动,在交流中共享情感,强化记忆。
此外,符号语用学关注“具体”的观众,注重考察具体接受环境中影片的接受效果。一些脱贫攻坚纪实影像在国内与国际社会均产生较大的影响力。CGTN陆续推出的《在中国最贫困的村庄工作》(Working in China's poorest village)、《重访中国最贫困的村庄》(Revisiting China's poorest village)、《中国是如何让数亿人脱贫的》(How did China lift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out of poverty)等,截至2021年12月29日,分别在YouTube平台上获得32万、19万、12万的视频播放量。由此可见,脱贫攻坚纪实影像的跨文化传播,需寻求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运用国际化的创作理念和叙事策略,重新进行跨文化编码,以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在数字时代,媒介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十分便捷,但在一时欢腾后使记忆深嵌于个体之中需要精神和情感的力量,而这正是纪实影像建构记忆的重要优势。脱贫攻坚纪实影像符号直观、生动、真实,观看者从中可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而这一力量进一步将个体与社会联结,将脱贫攻坚由民间的“物质记忆”转化为“情感记忆”,再由“情感记忆”升华为“精神记忆”,进而凝结为民族精神和强大动力。
《社会科学报》总第1791期6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