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发布时间:2025-02-16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汪萌萌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的“筋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发展挑战加剧,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极端重要性空前凸显。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要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凝聚起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强大合力,扎实推动经济稳健前行。

 

  聚焦高水平开放,拓展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新空间

 

  高水平开放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重要前提,要多方统筹,跟进衔接。一是深化制度型开放。充分发挥各自贸区和海南自贸港“制度试验田”的作用,先行先试高标准经贸规则,完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二是优化开放布局。进一步巩固东部地区开放先导地位,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陆海联运通道、开放载体平台建设,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支持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承接,培育新的开放高地和经济增长极,形成枢纽经济区。三是强化国际合作。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产业规模和发展空间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9年全球第一。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金砖国家、G20集团国家等之间的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引领和主导产业链供应链相关的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监管标准等规则的制定。

 

  强化创新引领,培育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新优势

 

  创新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的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多管齐下。一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针对企业、产业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切实可行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完善和区域不同层面的创新发展需求,分别建立数字化绿色化企业联盟、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生态网络,推动企业、产业和区域建联动发展、强化创新合作,形成点、线、群、网相结合的集群创新体系。二是培育多元创新主体。坚持链式培育、平台牵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基础研究水平高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元创新主体。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构建跨产业、全链条、多要素的自主可控创新体系,推动设备、工艺、材料、软件的供应链集成创新,实现科学、技术、工程的不断进步。

 

  提升政府效能,夯实产业链供应链政策新保障

 

  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共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稳步提升。一是健全制度设计。要健全重产业在国内梯度转移的协作机制,实现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进一步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销统筹和衔接体系。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加强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动行政审批及相关中介服务规范化、便利化。三是夯实基础保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传统交通物流设施装备优化升级,推动先进装备、技术工艺等研发应用;结合各地区各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发展需求,构建政府引领、企业参与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

 

  加速数智赋能,构建产业链供应链数字新生态

 

  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进程,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突出企业带动。近年来,海尔、永辉、招商、顺丰等企业通过加速数字化转型,大幅度增强企业基础能力,为产业链供应链稳链固链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开发一系列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二是强化全链条合作。坚持需求引领、企业主导、数字赋能,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数字化智能化战略合作与利益协调,构建自主可控、运转稳定的数字化生产供应体系。三是加速标准统一。分步骤分层次明确工业、服务业的网络接入标准、数字工业设备接口标准及工业软件关键数据共享标准,加快完善重点产业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相关标准体系,实现数字网络生态的标准化以及产业数据的联通共享。

 

  聚焦人才培育,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智力新支撑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管理和保障力度,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上台阶、上水平。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加快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国内外优质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间的“旋转门”。二是创新培养方式。鼓励科研院校联合职业教育机构、产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商、配套服务企业以及一线制造企业共同建设符合当前产业链供应链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实训培育基地,提升产业技能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三是创新评价体系。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客观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综合考量绩效、能力、潜力等多种因素,加快构建科学分类、合理多元的更具活力、更富效率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社会科学报》总第1939期2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