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数据基础观框架”走出数据陷阱
2025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
科技产业的“出圈”有几个前提条件:一是民营科技力量的崛起,二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集聚,三是民间风险资本的积累。纵观全国,最具备实现科技从0到1,实现产业化的地方,深圳和杭州相对突出。首先,需要民间创新要素配置力极强。每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离不开大量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支持,其中高风险科技创新也更依赖私有资本。其次,需要科技创新动力足。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但民营企业人才和资源配置是远远比不上国企的,导致民企国企在创新方面存在差异。随着过去40多年的发展,民企的创新能力积累起来了,就会持续涌现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对于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要给予充分信任,因为创新是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拥有最多数据并不意味能获取经济价值,除了外部环境外,还有数字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那就是数据产业生态系统的作用。数据是原材料,本身并不一定具有价值,数据要创造价值,需要完善的数据产业生态系统支撑。有了数据产业生态系统,就能以生态化合作来解决数据要素化、数据资本化、数据价值化等问题。如何认识数据产业生态系统?“数据基础观”框架聚焦于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数据企业的优势创造展开分析。通过数据基础观框架来揭示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陷阱。如果学理逻辑不能打通陷阱背后的基本逻辑,就会让企业、产业和政府落入发展困局。有几个陷阱值得注意,分别是数据要素化陷阱、数据交易陷阱、数据资产化陷阱、数据产业化陷阱。分析这些陷阱的本质和成因,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全球只有中国提出“数据是生产要素”,所以,我们有责任把可能出现的陷阱看清楚。
潜在的数据要素化陷阱。当我们讨论数据时,需要认识到原始数据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在特定的人或企业手中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力。数据能够转化为生产要素,条件在于数据的稀缺性、加工能力的稀缺性、数据应用能力的稀缺性。所以在探讨DeepSeek这类企业时,需要关注为什么这些企业能够创造稀缺性。同时,也要看到数据在不同企业和行业中的差异性,企业要因企制宜地发展数据要素化。
识别数据交易过程的陷阱。目前为止,我国数据交易市场的现状惨淡,尽管我国数据资源体量庞大,但2022年数据交易市场规模为876.8亿元,场内交易占比仅为2%(根据《2023中国数据交易市场研究分析报告》)。原因在于能市场化交易的数据非常有限,只有将原始数据加工为数据元件、数据产品和数据应用后,在场内开展数据交易才有可能。这一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数据及其特点,去设计数据市场标的、产品和服务。
警惕数据资产化陷阱。很多人认为,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后,就应该出现数据交易市场和数据产业。事实上,数据要素要资产化,离不开数字技术、应用市场、互补要素的交互作用,数据要素要创造价值,一旦离开创新性互补性企业,数据就成为“垃圾”。当入表后公信力存在缺陷,依靠信息不对称完成数据交易,就有可能出现商业欺骗。需要从数据基础设施、数实融合角度去研判。离开应用场景和实体经济需求,是难以揭示DeepSeek这类企业的真实价值的。
分析数据产业化陷阱。在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叠加作用下,今日之各类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的供应链、产业链向一体化生态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将催生万亿规模的市值或产值。这一过程中会产生潜在数据产业化陷阱,因为在产业边界、企业边界和客户边界扩张边际成本趋近于0的情况下,企业会高度分化。对此,需要深入剖析不同产业内的交易关系、上下游关系和产业链关系等,以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机会,也带来挑战,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不会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而确实加速了社会变革。因此,管理的目标在于减缓这种变革的速度,保护人类的利益和福祉。
《社会科学报》总第1948期1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