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顾所来径”

发布时间:2022-02-07 作者:东莞城市学院 朱 灿

  从《思维的锋刃》到《文学:八个关键词》,再到如今这本《语言的热带雨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8),新作也好,前作也好,统统看下来,让我更愿意去相信这是一位作家由衷的回顾与忠告,其顽固的坚韧,恰恰证明了作家本人的品质、作品的品质,以及文学本身当有的品质。坚韧,是从第一步就开始的。如今,不过是回过头来再看,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对张炜印象最深的,还是多年前大学时期,听老师为一群爱文学的同学讲读《世界与你的角落》,那是张炜在苏州大学小说大讲堂的一篇发言。作家并没有讲解小说的技巧、叙事的要点等,只是包含自我生活经历、文学态度、生命体验的一次演讲。如何能讲解呢?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去体悟,而且,文本质朴直白,无需多做工了。从刚接触,他便已经在做回顾了。演讲中的诸多事迹,在后续的一些文本中依然得见,如一位讲后现代的学者在故乡的土地上被父亲打哭,一位远离闹市的读者痴迷于古老的经典文本,一群朋友翻山过海彻夜不眠只为分享和阅读,等等。这些事值得记忆与讲述,因为它们充满了生命的痕迹。文学如果没有生命的痕迹,只是道听途说的讨论和言不达意的记述,无论有多少花样,在语言的热带雨林中是注定接收不到任何阳光的,这样的作品注定是低矮、短暂的。

 

  张炜对生命的追述,对痕迹的回顾与确认是坚韧的,而这种坚韧又是必须的。《语言的热带雨林》依然展示着其一贯的坚持。于人生,是对童年与青年的反复咀嚼与回顾;于生活,是长久的行动与实实在在唯物的接触;于时代,更是与流行近乎背道而驰的坚守;于文学,则尽可能地将之作为业余之业,“以恢复人类古老的文学传统”,从书房、文字,移动到田野山川,移动到对童年、对具体的个人、对看似老旧的经典的思考上。

 

  当下的网络时代确确实实是一片热带雨林式的情景,三天两头的热点、纷繁无序的信息,世界不再因人而丰富,人却在这片雨林中逐步委顿。在这样的环境里,“碎片化的阅读……泥沙俱下……现代人如何寻找真实而精准地表达出路?”人生是万不能依凭几根网线和无线WiFi而存在的,如何阅读和精确地表达,也是人本身的生命质量高低的问题,是人与世界产生关系的重要部分。这部作品有着张炜对于时代与生命的思考,视之为文学文本,不如将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思考与生命观察的“存在”文本来看待。世界并不荒谬,生命可以不必萎靡。

 

  热带雨林的土壤是丰富的,这个时代本应是一个产生大思想、大作品的时代。我们对自我的确认和丰富,也就是对世界的确认和丰富,认识到达何种地步,世界才能宽广到何种地步。

 

  于我而言,《语言的热带雨林》并不是一部关乎阅读与写作、文学与语言的作品,恰恰相反,它跟每个人紧密相连,由衷而坚韧地告诉读者,生命是向上的,向上的方式则极有可能是传统的,是回到那些传统的经典中去探索与思考;是从网络的纷繁中出走,让工具成为工具;是试着去认识和区分生命;是泥沙俱下的时候能为自我建立起抗洪的堤坝,每一个人的堤坝筑起来了,时代的堤坝也就成型了;是缓慢的成长与深邃的思索;是摆脱虚幻的唯物的接触与探寻。

 

  汪曾祺先生在《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中讲了一棵藤本植物,最初谁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从未见过它开花结果,有一年夏天,它好像暴发似的,突然开出了许许多多的花,白的黄的都有。却原来,那是一棵金银花。原来,生命的密码和答案早就安排好了;原来,我们本就无需过多在意与操烦未来的事,一切真正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才是我们自己的;原来,生命从来未曾隐藏自己,它只是在时光中静待。

 

      《社会科学报》总第1790期8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