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用学研究呈现融合特征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源于日常语言哲学,研究符号与其使用者和理解者之间的关系,其多学科交叉的特征显著。自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学科地位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语用学在研究范围、问题关注、理论视角等方面出现了较多变化,融合性趋势日益明显。
语用学研究的范围融合
早期的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话语结构、话语表达等的语用信息及其语用功能,涉及句法学、语义学等语言学内部无法阐释的交际问题,包括言语行为的施事功能,有的研究触及语用学与句法学、语法学、语义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界面,但主要是语言语用学范围内的语用问题研究,因此属于窄式的语用学。后来,语用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与融合,出现了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社会-认知语用学、中介语语用学、二语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交互文化语用学、临床语用学、人际语用学、语料库语用学、网络语用学等研究方向,影响语用信息传递与理解的多因素融合特征更加明显,表明语用学的研究范围、语境因素、理论视角等已不再是单话语、单语境的交际问题,借鉴并吸取了交际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域下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语用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跨界和融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多样化的新媒体、网络交际引发了交际语境、交际主体、交际方式、话语序列等的不断变化,从面对面的言谈互动扩展为非面对面交际,如出现了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电话等多媒介方式,呈现出真实性与匿名性、现实性与虚拟性、及时性与延时性、共时性与异步性、选择性与回避性等多样性的语用特征,体现出不同于面对面交际的语用现象与特征。基于此,语用学研究不再仅关注面对面的话语互动,更多转向了交际实践中的语言使用,尤其是实践语境下的交际话语,包括媒体话语、政务话语、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法庭话语、商务话语、医患话语等,以及相关的语用策略、语用理据和语用效应。这不同于交际者之间话语互动引发的人际语用问题,也不是语言内话语使用的语言语用信息传递与理解,而是融入了语言外的社会语境因素、社会语用理据和社会语用信息。可以说,语用学研究范围的拓展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由路径。
语用学研究的社会问题融合
语用学是一门有关语言使用的实用学。伴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认知变化,除了探究语言使用的理论问题,当代语用学研究的一大趋势就是关注依附于社会语境的语用问题,重视探究语言交际中的社会语用问题及其所体现的社会现实性、社会功能、社会效应等,它们与社会语境中的公共需求或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这体现了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时对社会问题的重视与融合。比如,知名语用学家、国际语用学研究会秘书长维索尔伦主张社会、文化、认知等多样化的语境因素融合,并提出了语言使用的语用综观论思想——语言顺言论,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同样,美国语用学研究会会长、《交互文化语用学》国际期刊主编凯奇凯什在融合说话人-听话人的语用模型构建中,提出了语用问题研究的社会-认知视角,并强调社会与认知因素的协同作用及交际双方或多方对共知共享信息的动态建构,突出了多因素融合下的语境涌现性与动态共建性。
另外,著名国际语用学者梅伊等强调从社会、文化、认知等多方面融合的角度探究人类交际和语言行为,弥补语用学研究对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等重视不够的缺憾,这是因为影响交际过程与结果的影响因素是复合性的。为此,他于2010年联合创建了国际期刊《语用学与社会》,旨在凸显“社会取向”趋势下的语用学研究,强调语用学研究的社会视角融入,从社会语境、社会需求和社会现实的角度,从广义上探究语言使用的语用问题。比如,在特定语境中是什么导致说话人选择特定语言或特定话语,需要从社会语境出发,关注语言使用的社会语用理据,这是因为语用学研究的问题不仅是话语表达的字面信息或隐含的语用含义,还包括社会语境下话语如何生成,或如何实施言语行为及其适切性的社会条件,这说明语用学融入了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重视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维度和社会问题的语用表现。
为此,语用学研究关注的对象不再限于话语选择、语言行为或言语行为、隐含信息、语用意图、语用效果等,更多转向它们赖以依存的社会语境及其现实语境下的(不)恰当的语用行为,尤其是社会现实中言语交际事件的人际效应,如人际冒犯、人际(不)礼貌等,以及公共语境下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等的违反问题,如高铁霸座、大声喧哗等不文明、不礼貌行为所引发的社会反应及其隐含的社会语用理据。这些已成为当代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说明语用学研究从关注交际者的个体语境、个体需求与期待,转向重视公共语境下话语使用的社会语用表现、社会语用规约和社会语用效应。不仅如此,当代语用学还特别关注人与社会、自然、科技发展等之间所出现的冲突与和谐、包容与排斥、缓和与强势等各种话语实践,以及与社会管理紧密联系的危机话语、和谐话语等。近年来,多届国际语用学大会研究主题的变化已充分体现了语用学研究的社会问题融合,比如出现了“现实世界中的语用问题研究”(2017年第15届)、“边缘化现象的语用问题研究”(2019年第16届)、“包容现象的语用问题研究”(2021年第17届)等,将语言交际中的语用问题和社会现实中的语用问题融为一体,改变了传统的会议主题,彰显了语用学研究的融合趋势。
语用学研究的多视角融合
当今世界正面临多样化的发展问题,存在各种博弈,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交际问题、语用问题等密不可分的研究议题,比如国际化或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交际中的文化介入与接受,通用语交际中的交互文化与语用融合,边缘化群体(如移民群体、少数族裔、打工者等)的身份建构与社会认同,以及国别与区域背景下的语用差异与语用共性。对类似议题的探究,体现了语用学的社会关注和社会融合,凸显了当代语用学发展与研究主题的“社会转向”或“社会科学转向”。同时,社会学、心理学、交际学等学科视角下的一些研究主题,如关系、情感、人情、关切等,不断融入到语用学研究的相关话题中;近年来,语用学研究还吸取了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等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出现了批评语用学,并融入社会语言学的差异化视角等,不断彰显语用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多视角融合性,不再局限于日常语言哲学视域下的研究范式和研究问题。可见,多样化的理论视角、研究方法、技术手段与范围的拓展都凸显了当代语用学发展的多视角融合趋势。
语用问题是语言交际中社会问题的语境化表现。当代语用学越来越关注社会现实中的大众话语、公共话语等,涉及与语言使用广泛联系的社会群体、社会权力、社会制约、社会语用能力等,探究的问题涉及公共话语、机构话语等的建构特征、可接受性及其社会语用特征,说明语用学研究重视社会语境下的诸多现实问题,包括机构性冲突、族裔冲突、意识形态冲突、道德冲突、宗教冲突、性别冒犯、公开羞辱或诋毁、政治对立与攻击、道德秩序违反等方面的社会语用问题,并涉及社会服务、社会秩序、社会管理、民族或宗教管理、政治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的社会语用问题,具有很强的公共性、现实性和社会性,这已不同于针对语言使用的语言语用问题,体现了语用学研究的复合性与多视角融合。
总的来讲,语用学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交际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存在共同的研究对象,都关注交际语境中的话语互动、语境制约和交际效应。不仅如此,当代语用学日益关注有关人类交际的一些共同话题,如生态话语、健康话语、和谐话语等的建构及其社会语用特征,类似研究可将交际者个体与人类社会、公共语境、社会管理等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该趋势能够为当代语用学发展与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方向指引。[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语用共同体视域下网络和谐话语体系建构及引导机制研究”(21AYY011)阶段性成果]
《社会科学报》总第1796期5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