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资本到学术资本:高校资本问题研究的深化
从全球范围看,关于大学学术资本问题的研究大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希拉·斯特劳和拉里·莱斯利,他们的成名作是《学术资本主义》。随后,关于学术资本主义的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界逐渐趋热。胡钦晓教授的力作《高校学术资本论》于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高校学术资本问题的最新成果。联想到他早在2008年出版的另一著作《大学社会资本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两相比较,从大学的社会资本到学术资本,反映了作者思想理论的逻辑演绎和认识深化,也反映出我国大学资本问题研究的一个发展路径和方向。
大学两种资本概念的比较
《大学社会资本论》将大学社会资本界定为:大学在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组织内外部的交往,合作互惠,进而在形成的一系列互动的网络关系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资源总和。《高校学术资本论》将高校学术资本界定为:高校通过自身所拥有的稀缺性专门知识、技能等高深知识,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履行过程中,形成学术成就和声望,以符合学术内在规律的道德标准为约束,通过商品的形式与外界(或在内部)进行交换,进而实现价值增值、提高自身生存和发展竞争力的资源总和。从这两个界定中可以看出,“学术资本是大学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资本”,正是在高深知识、学术成就和声望上的地位决定了大学的地位。
大学两种资本性质的比较
作者认为,作为资本的类型,大学社会资本和学术资本既具有资本的共性,又具有各自的特性,无形性、历史性和非均衡性为两者所共有;而公共性是大学社会资本独特的性质。“社会资本存在于行动者(双方或多方)互动的网络关系之中,一旦形成社会资本就不仅仅是一个人拥有和使用它”;而学术资本的艰深性和复杂性则表现在学术资本的占有、积累、转化和发展等方面。另外,学术资本的转化也非常复杂,因为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可以简单计算的比值,要在实际运营中根据每所大学的自身情况进行。
大学两种资本功用的比较
《大学社会资本论》对大学社会资本的功用有专章论述,分别从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外部融资、内部和谐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说。而在《高校学术资本论》中,作者认为,如果学术资本缺失,高校就不可能积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等,学术资本是大学职能演进的根本所在,是高深知识和学术成就的变化催生了大学新的职能,而社会资本只是助力大学职能的发挥,并不能作为决定性因素。明确这一点,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两种资本在大学发展中的功用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两种资本积累方式的比较
大学是传授和研究高深知识的机构,从两部著作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大学这一本质特征的认识再深化。作者认为,无论是社会资本还是学术资本,其积累都离不开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基因,所不同的是,大学社会资本的积累可能更侧重于大学校长的作用,而学术资本的积累无疑取决于教师的作用,取决于教师在传授和研究高深知识中的作用。当然,由于资本具有两重性,因此它的积累还必须受到责任、道德、法律、制度等社会规范的约束,这是确保资本合理使用限度的基本要求,作者在两部著作中都特别强调了资本的两重性。大学资本的积累一旦失去控制,负效应往往接踵而至,作者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此给出了贴切的诠释。
资本是个体和组织竞争发展的凭借。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也是建立在比较和竞争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大学如何抓住竞争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建设得比过去强、比他者强,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义。从这个层面来看,胡钦晓教授论述的大学社会资本和高校学术资本,不但对大学发展具有普适性的意义,而且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国内外学术史的梳理来看,两部著作都分别首次对大学社会资本和高校学术资本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论述。总之,作者在推出《大学社会资本论》十余年后再推出《高校学术资本论》,是作者思想理论的推进和深化,也是我们理解大学资本问题需要遵循的逻辑进路。由此也就决定了这两部著作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领域的开创性意义,以及对推动我国大学资本问题研究的开拓性贡献。
《社会科学报》总第1838期8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