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术期刊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6-21 作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杂志》主编 秦开凤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时代学术期刊应承担的重大而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

 

  学术期刊是知识体系学科化的产物 

 

  从知识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对知识的探究和积累的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知识的探究积累活动从最初极少数人的兴趣爱好,“业余”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状态,逐渐发展为社会公认的专门化职业,并拥有了与之相应的组织形式、研究机构、培养体系、图书报刊等多种类型的学术交流平台,以及与之配套的成果评价、职称晋升、科学奖励体系等,成为一种社会机制、国家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科学研究学术活动的体制化越来越精密,学术期刊也逐渐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可以说,学术期刊就是知识体系学科化、学科体系体制化的产物。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展示发布的基本平台,也是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体制化,诞生了由专业学术组织主办的学术期刊。1662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批准成立了以促进自然知识为宗旨的皇家学会,随之在欧洲历史上涌现出近200个类似于英国皇家学会的学术组织。作为发布学术成果的载体,定期将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学术通信及书刊信息结集成册的期刊开始出现。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机关刊物《皇家学会哲学学报》由学会秘书奥尔登堡独自出版。

 

  学术期刊逐步分化的过程,本质上反映出知识体系走向分科、学科体系开始形成的过程。同时,一些综合性期刊开始出现母刊带子刊、母刊之下再分辑出版多种专业性期刊的局面。随着学术期刊品种与数量的急剧增多,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阅读全文,文摘类学术期刊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检索技术进一步推动了检索类期刊的创办与发展。在学科体系的形成、传播与交流过程中,世界各国都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学术期刊群,学术期刊成为科学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成为学术共同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学术期刊是学科体系的伴生物,而学科体系诞生于西方知识体系中。中国学术期刊属于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整体来看,中国学术期刊在发展早期,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或成熟结构的体系。中国学术期刊成体系发展的新格局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直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时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迅速发展,学术期刊进入大规模高速发展的时期。综合来看,我国学术期刊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覆盖了各门类学科,基本能够反映我国学科体系发展状况。

 

  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进步喜人,尤其在“数字化”“国际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学术期刊内在的办刊理念、指导思想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大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孕育自主知识体系的“苗圃” 

 

  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的逻辑分类,是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是知识体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尽管现代意义上的学科体系已经很宏大,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众多门类,但仍未达到对人类知识的“全覆盖”。反过来,人类知识体系则可以涵盖既有的全部学科,除此之外,还包括大量不能或难以纳入学科体系的地方性个性化知识。

 

  近代以来,人类知识体系以分科为基础,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大知识类型,相应地三大类别学科群分别形成了对应专业的学术期刊群。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发表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前沿水平;而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整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高度。

 

  迄今在自然科学多数领域,西方国家仍居于前沿地位,掌握着学科标准制定和学术话语权。因此,自然科学领域的各分支学科在几百年发展中形成全球科学共同体公认的、代表该学科发展前沿、引领发展方向的大多数顶级期刊还是西方国家主办的英语期刊。西方学术期刊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学科门类齐全、梯次等级明显、文摘检索方便的体系化、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学术期刊群。据统计,当今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拥有高达220种以上的期刊,其他大型出版集团所拥有的期刊数量也达到60多种,其中四大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出版商施普林格、爱思唯尔、泰勒-弗朗西斯、威立几乎垄断了学术出版行业,其旗下顶级刊物已占据世界学术期刊制高点,对全球学术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审视中国学术界整体,虽然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般而言,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应是高度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展示平台,而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则更多地承担着培育本土知识生长的“苗圃”作用。这里其实涉及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问题。理论上,学术期刊既是学术传播交流的平台,又是学术创新、知识记录的载体。然而,实际上还是更多把学术期刊当作学术“传媒”、论文“搬运”集散地,相对忽略了其作为知识“生产平台”“苗圃园地”的一面。从论文数量来看,我国已经成为“论文大国”,其中当然不乏高质量成果,但就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的总体情况而言,有学者评价为“有数量缺质量,有观点无创建,有学者无大师,有高原无高峰”,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原创性知识生产乏力的状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学术界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导致论文写作不再是长期本土经验积累和理论锤炼的研究成果,甚至也不是灵光闪现的有感而发,而是“为发表而发表”的急就拼凑。如果论文作者自己都认为没什么价值,何谈本土知识增长和自主理论创新?

 

  本土知识和自主理论是构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素。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指出:“所谓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中国拥有其知识产权且成体系的知识,是可以分享的源于中国而属于人类的知识谱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独立自主、连续不断、苟日新日日新的中华文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苟日新日日新”的连续出版物,必须把有利于催生原创性本土知识生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我国学术期刊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 

 

  理论上,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应当是本土知识的生产平台、成长“苗圃”,然而,现实中学术期刊的存在和发展又必然受到学科布局、评价管理等大环境的制约。我们将这种大环境称为“期刊生态”。“期刊生态”是指学术期刊群的整体生存发展状态及其内外环境,包括期刊数量、质量、结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等。

 

  知识体系是“无形”的,学术期刊是“有形”的。一方面,学术期刊是知识体系、学科体系的反映;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形塑着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诞生于自身知识体系土壤的西方学术期刊群形成了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期刊生态,进而强化了西方期刊群的话语霸权和知识体系的垄断地位。这表明,良好的期刊生态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和关键,同时它也应当是期刊群与本土知识生产紧密联系、相互适应、良性互动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大环境。

 

  我国学术期刊的兴起和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学术期刊群具有明显的后发、移植特点。学术期刊的发展依附于学科体系的建设,我国目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很大程度上还是“舶来品”。这种体系结构及分类虽然有其一定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但与中国文化“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并不完全契合,中国历史上一些“冷门绝学”也未能有机融入该结构体系。我国学术期刊群与本土知识体系生长的不相适应或不完全适应,不是单一或少数学术期刊的问题,而是由于中国学术期刊群整体作为引进移植的产物,期刊生态“与生俱来”就欠佳。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发展到今天都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知识体系学科化的过程首先是分化,学科越分越细,才能使得研究在一个专门领域越来越深入。知识体系学科化意味着人类知识生产进入“学科性学术”时代。专业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严格划定知识的疆域界限、遵循学科专业的方法范式的知识生产传播体制建制。这种建制在我国被引入并运作到今天,在促进学科体系发展完善的同时,也必然表现出原创性知识增长乏力、学术“内卷”的倾向。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迫切需要扎根中国大地,洞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摆脱“学科性学术”的束缚,转向直面前沿的“问题性学术”。一方面,应当更加注重问题导向的原始创新,大力扶持本土知识生长;另一方面,需要在整体布局上调整优化,打造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群的优良“生态”,使之更加契合于“新文科”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

 

  期刊生态影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期刊生态是学术生态的构成部分,并直接影响着学术生态,进而影响到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刊评文、以刊评人的学术评价体系,客观上形成了期刊高高在上的地位。由于论文供给远大于期刊容量,不少核心期刊的自然来稿发表率只有几十分之一,甚至百里挑一。如果从供需结构看,我国学术期刊的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术界论文发表的“刚需”,“供”远大于“求”,极不平衡。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言,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博士研究生群体构成论文发表的主体。再加上近年高等教育迅猛扩张,发文量随之急速增加,而国内中文学术期刊总量多年来始终保持在一个大致不增不减的稳定水平。

 

  然而,就是在这种论文发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近年来大量中文学术期刊却呈现出核心版面供给逐年萎缩、发文量持续减少的趋势。为什么发文需求增加,实际发文量反而减少?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倾向于选择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在中外文期刊的发表比例已经呈现显著的反差变化。中国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保持在第1位。可见,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对中国学者的论文稿件已形成巨大的发表虹吸效应。虽然以上数据是指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总的论文发表数量变动情况,但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科学优质论文也开始呈现同样的趋势,更多是“国际发表”。从学术生态的视角看,学术期刊如果以西方学术规范为遵循,就会严重制约自主理论和本土知识体系的生长。我们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努力,改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改变学风环境,以良好的期刊生态进一步优化学术生态。

 

  自主知识体系造就高品质学术期刊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特别是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极大地鼓舞了哲学社会科学界和广大期刊从业人员,坚定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信心。

 

  骨气,指刚强不屈的人格、气节、操守。有骨气,就是有志气、有尊严、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术期刊提出增强骨气的要求,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少数人一定程度患上了“学术软骨症”,表现在学术期刊上有意无意照搬照套西方发展模式;选稿用稿上一味追求国外标准认同;学术评价“SSCI崇拜”;在学术上跟在西方后面学习模仿。诚然,一些西方学术大家所建构的经典理论早已超越国界,为全人类所共享。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必要去拒绝或排斥这些人类先进思想与智慧的结晶。但这也绝不意味着无论什么问题都要向西方引经据典,更不能在所有学科都把西方理论当作先进性的化身,看成不可逾越的高峰。

 

  学术骨气源自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则基于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对于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肩负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反过来又能为学术期刊提供良好的学术生态、期刊生态。两者互构互促,使中国学术期刊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由过去艰难转型的“跟跑”,到新时代告别西方中心主义的“并跑”,再到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领跑”。中国期刊人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秉持充分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选稿用稿上,一方面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虚心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必须注重继承性和民族性,尤其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思想养分、发掘理论方法。

 

            《社会科学报》总第1858期5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